袁枚武夷品巖茶題詩《試茗》
發布時間:2025-01-13 點擊:75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晚號隨園老人,清代著名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本為乾隆年間進士,但因滿文考試成績不佳,未能入翰林散館而出為縣令。相繼在漂水、江浦、江寧等地任知縣。33歲時辭官歸隱,在南京小倉山修筑隨園,自號倉山居士。
袁枚性情豪放,喜歡游覽名山大川,歸隱后有更多的閑暇時間,每年都要到江南各地游覽。特別是他喜歡飲茶,每到一地都要品嘗當地名茶。在他70歲時來到武夾山游覽。他以布衣身份,輕車簡從,隨意游覽,遇晚則借居在民家,順便訪茶、品茶。早就耳聞武夷巖茶是一枝獨秀,可是他游覽了幾天,品嘗到的武夷巖茶卻讓人感到濃了肉苦澀,如飲湯藥一般,心中不免有些失望:“怎么偌大的武夾山沒有好茶可飲呢?,他有些不甘心,就決定拜訪名寺道長,訪求名茶。
在永樂禪寺他拜訪了一位鶴發童顏、白髯垂胸的道長。在道童端來一套茶具獻茶時,袁枚見這套茶具小巧玲瓏,暗自忖道:用這般酒盅般的茶亞招待客人,真是太吝音了。哪里像茶圣陸羽說的那樣用大碗飲茶呢i老道長似乎看透了他的心事,隨口說道:“飲用巖茶要用這種小茶亞,斟滿茶后,先舉茶亞聞其香氣,再小口慢慢品味。,袁枚遵照道長的囑告以而為之,一連飲用了五六茶亞之后,就開始覺得口香繚繞,渾身氣血舒暢,似乎是幾天來登山的疲勞都消失得無影無蹤。袁枚不由得問道長:“這是巖茶嗎?怎么與我這幾天飲用的巖茶不是一樣的口味?,老道長慢條斯理地告訴他說:“這幾天你飲的巖茶都是招待一般客人的大硫茶,而精品的武夷巖茶要用這種小茶啞飲用,才能感受到巖茶獨到的茶香和醇味。”幾句話說得袁枚頓開茅塞,對道長說:“我平生唯一嗜好就是飲茶。幾乎訪迫了天下名茶,相比之下,武夷巖茶較之龍井茶、陽羨茶和姿綠茶,有著水晶與圭玉的差異。真是名不虛
傳,今日我才得到真諦。”事后,他寫了一首題為《試茗》長詩:
閩人種茶當種田,鄭車而載盈萬千。
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押視心悠然。
道人作色夸茶好,瓷壺袖出彈九小。
一杯嚷盡一杯添,笑煞飲人如飲鳥。
云此茶種石縫生,金蕾珠糜殊其名。
雨淋日炙俱不到,幾莖仙草含虛清。
采之有時倍有訣,烹烹有方飲有節。
譬如曲糜本尋常,他人之酒不可沒。
我震其名愈加意,細咽欲尋味外味。
杯中已竭香未消,舌上徐嘗甘果至。
嘆息人間至味存,但教魯莽便失真。
盧全七碗籠頭吃,不是茶中解事人。
詩中的“閩人種茶當種田,和“我來竟入茶世界,兩句,寫出了武夷山栽種茶樹的普遍性。“一杯嚷盡一杯添,笑煞飲人如飲鳥,,寫出了他起初對飲功夫茶的陌生感。飲過幾杯之后,他才真正地體會到“我震其名愈加意,細咽欲尋味外味,的飲茶最高境界。
袁枚從自己的飲茶體驗中,還總結出一些飲茶的經驗。他每到外地品茶都習慣于與他的家鄉錢塘的龍井相比,而且都給予符合實際的評價。譬如,他品嘗到太湖的陽羨茶,得出的結論是“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品嘗到洞庭君山茶后,得出的結論是“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等等。他體驗到烹煎山一壺好茶,要具備三個條件,就是茶好、水好、火候好。烹煎茶的水以貯藏的天然泉水、雪水為佳,“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至于烹茶的火候,他認為“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袁枚還積累了收藏茶葉的方法“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扎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這些經驗之談已成為飲茶、烹茶的寶貴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