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縣野生茶樹資源申遺啟動儀式側記:留給世界的野生茶香
發布時間:2025-01-07 點擊:43
日前,在勐海縣勐巴拉雨林小鎮會議中心,勐海縣宣布啟動野生茶樹資源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野生茶樹資源是茶葉作物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的重要物質基礎,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1961年,當學界還在為茶的原產地是中國還是印度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1700歲高齡的巴達野生茶王樹的出現,終結了這一爭論,也使勐海開始為世人矚目。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虞富蓮介紹,勐海是中國較早發現野生茶樹資源的分布地之一,也是目前我國最南端的野生茶樹資源分布區,有世界上迄今保留連片最大的7萬多畝(2018年9月統計)栽培型古茶群落。
“野生古茶樹資源既是一種可以保持物種多樣性、創造新品種的再增值資源,又是一種失而不可復得的滅絕資源。”勐海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做好勐海野生茶樹資源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是對勐海野生茶樹資源最好的保護,是對中國茶文化最佳的傳承,對于有效維護中國茶文化在世界種茶、制茶及飲茶領域的主體地位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為全面掌握野生茶樹居群現狀,有力促進古茶樹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全面推進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勐海縣專門成立野生茶樹資源科學考察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邀請全國一線的植物學、茶學、博物學和林學等專家,開展歷時13天的野生茶樹資源考察工作。考察專家翻山越嶺,深入西定鄉巴達、格朗和鄉帕真和勐宋鄉滑竹梁子進行實地調查。并于9月2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科考成果。
據調查,目前勐海縣尚存的野生型茶樹居群面積約12.4萬畝。其中,勐宋鄉滑竹梁子野生茶樹居群約7.6萬畝,西定鄉巴達大黑山古茶樹居群約4.7萬畝,格朗和鄉帕真雷達山野生茶樹居群約1000畝。
專家組對野生茶樹居群內較大植株的生長勢調查結果表明,野生古茶樹在自然居群狀態下表現出樹體高大直立,有喬木和小喬木型,平均樹高9.68米,最高為巴達居群內的巴達1號野生大茶樹(23.6米);平均基圍1.67米,2米以上有8株;樹幅平均在4.53米×3.6米,最大為帕真居群內的1號野生大茶樹(10.2米×10.1米)。
從對長勢的調查結果看,野生茶樹總體長勢良好,但少數樹齡較大的野生茶樹存在樹干中空、樹枝逐漸枯萎死亡現象。調查中發現,野生茶樹居群生長環境喪失和破碎化導致野生茶樹分布區面積正在逐漸減少,野生茶樹資源遭受砍伐采摘和放牧等人為的干擾和破壞頻繁,對野生茶樹的健康生長和資源儲量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確保勐海野生茶樹‘申遺’成功,進一步加強對野生茶樹的保護和管理,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勐海縣將以此次啟動會為新的起點,不斷鞏固‘全國普洱茶產業知名品牌示范區’創建成果,繼續推進‘中國普洱茶第一縣’建設,加大對野生茶樹資源的再普查、再保護力度,加快轉變茶產業發展方式,全面推進勐海茶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和融合化發展,切實做到一葉興則百業興、一片葉帶一方富。”勐海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說。(記者:明德,來源:西雙版納新聞網,圖源于說茶圖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