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與朝代的那些事兒
發(fā)布時間:2024-12-26 點擊:36
也就幾年前,身邊的茶友都換了口味,當時我還沒回神過來,它就像罌粟一樣一下蔓延全國了。對于武夷巖茶的發(fā)展,你又懂得多少呢?武夷茶又稱“晚甘侯”、“臘面”,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武夷山何時有茶
1、武夷巖茶最早被人稱頌, 可追溯到南朝時期( 公元 479 年- 502 年) 。
2、武夷茶最早見于文字記載: 首先是唐朝元和年間(806- 820) 年, 孫樵寫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孫樵在贈送武夷巖茶給達官顯貴的一封信中寫道: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圖皆乘雷而摘, 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 月澗云龕之品, 慎勿賤用之! ”孫樵在這封信中, 把出產(chǎn)在“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的茶, 用擬人化的筆法, 美稱為“晚甘侯”。
二、武夷巖茶崛起
1、唐朝時, 武夷巖茶以研膏茶的形式出現(xiàn)。后來由研膏茶發(fā)展而為臘面茶。初為方形, 后為餅狀, 加工極為精制。
2、宋朝時, 北宋太平興國初年, 朝廷特置龍風模印,遣使到建州, 監(jiān)造團茶以別一般的庶飲, 龍團鳳餅從此誕生( 也叫北苑茶) , 而團茶的原料是取自于武夷山一帶的茶葉。后來, 崇安縣正式建縣, 武夷巖茶逐漸脫離“北苑”的統(tǒng)稱而獨步傲立于茶壇, 加之文人墨客多有詩詠,
使武夷巖茶的名氣大揚。宋朝南渡以后, 武夷山成為理學名山, 享有“閩邦鄒魯”和“道南理窟”的殊榮。特別是理學家朱熹在山中的隱屏峰下建武夷精舍, 講學, 斗茶品茗, 以文論道, 極一時之盛, 茶事特別興旺。著名詩人陸游到武夷山贊曰: “建溪官茶天下絕”。建溪起源于武夷山, 留經(jīng)崇安, 建陽至建甌。在當時朝野均視為國寶。
三、武夷巖茶的衰落和重新輝煌
1、從元朝至明朝初年, 武夷巖茶單獨進貢始自元朝,武夷巖茶的名聲日益擴大。至明朝, 武夷巖茶受貢茶之害, 茶農(nóng)離家流散, 茶園荒蕪, 導致了武夷巖茶從興旺走向衰落。
2、在元朝既大德六年( 公元 1302 年), 設(shè)立了皇家焙茶局, 稱之為“御茶園”。到了明朝,貢茶制度仍沿襲前朝。御茶園前后經(jīng)歷 255 年, 到了嘉靖三十六年( 公元1557 年), 受貢茶之害, 茶山枯荒, 茶農(nóng)離家, 茶業(yè)衰落,武夷巖茶逐免于進貢。
3、文化大革命之后,武夷山人重新開始重視武夷巖茶,政府大力扶持,現(xiàn)在呈現(xiàn)一片蓬勃發(fā)展之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