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茶為何在蘇城難覓蹤影
發布時間:2024-12-24 點擊:32
古人曾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在不少老茶客的心目中,白露茶的口感是僅次于春茶的:經過夏季的酷熱考驗,白露前后的茶樹迎來了生長的極好時期,尤其是當春季儲存的春茶快要喝完時,這時白露茶的上市可謂恰到好處。
昨天,蘇城正式進入白露節氣,市民陳先生致電記者:“蘇州城里為何買不到白露茶?我已經連續很多年沒買到過秋茶了?!卑茁恫铻楹卧絹碓健跋『薄?哪里還能買到白露茶?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原料少,價格低蘇城秋茶幾乎斷檔
西山的一處茶園里,劉阿姨已經在這里種茶、制茶十幾年,當記者詢問今年是否打算做點白露茶時,劉阿姨連連搖頭:“不做的,費時費力,還賣不出好價錢。”在當地很多茶農眼中,蘇州以碧螺春出名,春茶的名氣大過秋茶許多,了解秋茶的人不多,加之本來品相、口感等方面就比春茶略遜色,自然賣不出高價,久而久之,他們都放棄了秋茶的檔期。
東山陸巷村鑒山堂堂主張放也在尋找好的原料制作秋茶。每年春季,張放都要自己炒制一批洞庭山碧螺春用于自己品嘗和銷售,為了保證私家茶的品質,他選擇的青葉都來源于處在枇杷、板栗、楊梅等優質果樹下的茶園。昨天,張放想做一批白露茶,與各茶園聯系后卻發現找不到青葉:“今年沒有提前通知茶農,他們已經全部截枝了。”張放所說的“截枝”,即每年春茶檔過后,茶農們要在谷雨節氣前后將老的枝條截去,以便明年在新枝條上能長出鮮嫩的芽。由于谷雨前后的這次截枝,導致目前白露時節的茶樹上葉芽非常少見,“即使能采到少量葉芽,品相也一定十分難看。”
不過,在張放看來,白露茶淡出蘇州人生活,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茶樹在夏季極易生蟲,為了治蟲,很多茶園都會在春茶檔過后、夏季來臨之前噴灑一次殺蟲藥。藥性會在接下來一年中逐漸消散,到來年春茶葉采摘時,已經基本無影響。但白露時節,夏季的藥性還在,此時的秋茶不僅口感會受影響,更對健康不好?!叭绻苷业郊円吧牟铇?,做出的秋茶一定相當好?!睆埛耪f。
穹窿山恢復白露茶傳統
原葉為野生茶樹
今年白露的前幾天,在穹窿山寧邦寺工作的制茶阿姨們已經忙開了:她們要開始炒制白露茶了。阿姨們信心十足:這批白露茶口感不會差。她們的底氣來自穹窿山剛發現的一片野生茶園,這得益于“80后”湖南女孩李意紅的發現。愛茶、懂茶的李意紅大學畢業后在十余個省市行走、學習與茶相關的一切。兩年前,她來到蘇州,期待親自感受碧螺春的味道。李意紅的尋訪并非僅僅停留于拜訪大師、茶農,她還在蘇州各家圖書館里查閱許多史籍,試圖還原歷史上關于碧螺春的種種痕跡。在查閱歷史檔案的過程中,她發現多本資料中提到:清朝至民國年間,穹窿山寧邦寺附近有幾棵古茶樹,有可能是僧人們種下的?!肮艠涫欠袢缃褚廊辉谀抢?”帶著疑問,李意紅多次前往穹窿山尋找,最終,一片面積達十余畝的野生茶園被她意外尋到。
“茶樹多長在其他樹木下方,這片野茶園里的樹木高且粗,目測至少有百余年歷史?!睂幇钏碌纳烁嬖V記者。山上的居民說,他們也曾偶爾去那里采一些茶葉,但因為地方偏僻、未曾開放,采茶的過程實在困難。穹窿山景區的工作人員介紹,對于新發現的這片野生茶園,他們并不打算添入過多人為開發的動作,而是希望盡量保存目前的野生狀態。而對于這片茶園中所產的茶葉品質,專業人士表示十分看好,穹窿山景區說,他們將首批試用炒制白露茶。
“即使產量不多,也很有意義,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秋茶文化的傳承是有必要的。”洞庭山碧螺春原產地保護辦主任沈華明介紹,除了冬天無茶,春、夏、秋三季均可制茶,從全國產量來看,夏茶和秋茶所占比例達到30%甚至更高,然而在蘇州,這兩種茶卻不是主流,“蘇州人通常喝春茶,從碧螺春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鄙蛉A明告訴記者,夏、秋茶在蘇州不多,與地理、氣候原因密不可分,例如在云南地區,因為常年雨水充沛,那里的夏、秋茶葉制成黑茶和磚茶就很不錯。蘇州本地茶樹通常在西部地區,目前也多為人工管理的茶園,野生茶園里的茶葉固然好,但采摘不易、且受自然氣候影響較大,所以產量較難保證。
蘇州的白露茶更適合制成紅茶
“秋茶比春茶澀,做成紅茶會好一些。”張放去年曾囑咐茶農在秋天留了一些青葉,制作的紅茶受到朋友們的好評。為何秋茶更澀?沈華明說,秋天的茶樹葉子較大、老,不如春天的樹葉嬌嫩,因而同樣的工藝程序下,秋茶更難快速、有效地去除原先營養體系中帶來的澀感。而制作紅茶工藝中,比綠茶制作多了一道發酵程序,這就會大大減少澀感。
而昨天的白露茶開炒時,制茶師傅們特意將兩批青葉采用不同的工藝:一批采用目前碧螺春工藝中常見的“熱揉”,另一批則采用史料記載的“冷揉”方式,經過品嘗,大家發現“冷揉”工藝炒制的綠茶澀味較少?!袄淙唷钡膶嵸|即將炒制過程中斷后再加工,“這屬于一種深度加工,自然可以減少秋茶的澀味。”沈華明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