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塘、茶王樹、麻黑一葉難求,有人卻用來制成了白茶
發布時間:2024-12-26 點擊:39
我們從親自探訪茶地采訪茶人,到親自采摘親自制做,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實,還原真實。這是與土地,與茶最貼近的一場交流,那沉默的茶樹和安靜的茶湯,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美好的秘密。
去易武之前,就聽說易武迷霧多,說法多,然而當真的站在易武這片盛名之下的茶區時,才真正明白一個茶客若只是貿然到來,會吃多少虧,上多少當,進入多少迷糊。
我們遇到的事情,是每個茶客都會遇到的事情,我們有的感受,也是每個茶客都會有的感受,所以我們做了一件只有最鉆牛角尖的人才會做的事情。“茶王樹鮮葉一斤5000元,麻黑4000元。”“薄荷塘毛茶定價為20000到25000元。”這是茶王樹、麻黑、薄荷塘等地的鮮葉毛茶的價格行情,還不一定能買到,但我們把這些原料制成白茶,聽起來似乎很任性。
只為檢驗易武“生態好,茶就好”的說法
為什么選擇制成白茶?
白茶,這種只有萎凋和干燥兩道工藝的,最古老的制茶方式,恰恰是最能體現鮮葉特質的。它能最大程度地摒除掉影響最后成茶口感的干擾因素,讓鮮葉直接代言自己所屬的茶地。
薄荷塘
上了一趟薄荷塘茶地。摘了八片來自大樹的一芽兩葉的嫩芽作為拍攝之用,拍完不舍得扔掉,就放在了車里。兩天之后鮮葉已經徹底被太陽曬干。
8片茶葉也喝一喝,本來只是純屬工余閑趣,但那杯8片葉子泡出來的白茶卻扎扎實實地震撼了我們。它完美體現了那片茶地的一切優點:香氣豐富雅致,茶湯細膩順滑,茶氣柔美豐沛,一切徐徐展開,讓人驚艷。
茶王樹
喝罷薄荷塘鮮葉曬成的白茶,想起車內另有一把是來自茶王樹的鮮葉,也已曬干了。那么我們來喝這茶王樹的白茶好了。沒想到和薄荷塘那泡竟然顯示出完全不同的特點來。
前者淡雅清麗,后者甘醇端正;前者有種出塵而飄揚的口感,而后者則沉著地讓人盡量貼近地面。這不是山場賦予的茶葉內質特點,又是什么?
麻黑大樹
麻黑也有一棵茶王樹,我們采的原料來自和茶王樹同一片山坡的茶樹。生態環境相當好,茶樹長在大樹腳下,并有良好光照,間隔頗疏。土地上沒有使用過除草劑的痕跡,磚紅壤,腳感松軟。這是一些被矮化過的茶樹,從根基部觀察也有好幾十年甚至過百年了,放高了三四年的光景。
制做內容:白毫銀針、白牡丹
制做方法:通風處萎凋24小時,曬干
實驗結果:驗證了麻黑純料的有力表現,茶湯順滑有厚度,白牡丹香氣層次之多樣,香氣之馥郁讓人驚嘆。白毫銀針雖然沒達到完美采摘標準,卻依然泡出穩定的毫香。因為萎凋時間不足,所以仍略有青氣。
家邊小樹
易武老街邊上就是茶園,是種下十來年的小樹,用這里的說法,算是家邊小樹。這些茶園是典型的現代化密植梯式茶園,黃棕壤,除草徹底。茶園頂部山頭有些許大樹遮蔭。
制作內容:白毫銀針、白牡丹
制做方法:通風處萎凋36小時,半陰處晾干
實驗結果:萎凋充分,兩款茶品均無青氣。白毫銀針雖然盡量按照采摘標準,但仍顯得毫無滋味可言,香氣水路都薄而寡淡。白牡丹略勝一籌,但跟麻黑大樹實驗成果顯然不在一個檔次上。
落水洞修剪大樹紫芽
落水洞是易武最堪稱模范的一個村寨。它擁有的古樹資源多,村寨建設完善,制做工藝相對規范。它和麻黑有著共同的優勢,僅在路邊就有大量被修剪過的至少數十年的大茶樹。
我們所到的是一處坡地茶園,黃棕壤,略有腐殖質土,以滿天星式種植法栽種,茶樹依然保持修剪的方式,根部粗壯,橫枝多,發芽面大。在這里我們找到了一株紫芽,也就是綠桿紫葉的茶樹品種。
制做內容:白牡丹
制做方法:不太通風處萎凋48小時,曬干
實驗結果:和傳說中一樣,紫芽純料做出來的茶湯略薄,非常甜,且是一種干凈而通透的甜。雖然用了日照曬干,但香氣依然欠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