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坑探茶
發布時間:2024-12-19 點擊:33
在大山里頭,西坑這樣的地名實在是太普通了。
我說的西坑,在武夷山腹地,再往上走一點,是自古以來連接閩贛的桐木關,桐木關的一側便是海拔超過兩千米的黃岡山,站在黃岡山巔,便是站在了武夷極頂,也就是華東屋脊之上了。
每年,我都要到這里一兩次。其實在很多人眼里,西坑,也就是武夷北麓大峽谷一個群居了數十戶人家的村落吧。但在我的眼里,西坑卻是個極美的地方。
如果,有機會進入西坑,就可以看到大山里茂密的森林,層層疊疊顏色從墨藍到淺綠到鵝黃,像羽毛一樣隨風搖動的竹海和清冽無比,仿佛永遠也流淌不完的溪水......
在我博客的個人檔案里,我說過:“有朝一日,整個生命屬于自己時,一草寮、一簞食、一瓢飲,伴水而居,或臨風而泣......”其實就是我似乎蓄謀已久,可以寄托在西坑山林里棲息的夢想。
西坑老姜好像很明白我的心思,每次相見,他都會提到我對他說過的這個夢想。因為他久居西坑,在這里挺有些影響,所以幫我在這里購置一塊土地,應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我總是想,從現在算起到退休還有十五六年的時間,即使買下來,將來也不一定能夠用上。這就使得我很難作出抉擇。有時我想,其實我的內心或許還是世俗的,超脫只是一個心中的情結吧。
十多年前,我就知道西坑產茶。那時,西坑還是武夷山墾殖場的一個分場。每到新茶上市時節,領導常常會帶我去西坑購買。這里的茶葉,看上去挺粗糙,是粗枝大葉的那種,但特別經泡,還便宜,很適合坐辦公室的人享用。后來隨著墾殖場的改制解體,西坑茶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前些年,老姜同村里簽訂了三十年的承包合同,恢復了西坑茶這個產業。
老姜,我原來不認識他,是我的同事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買了他的茶葉,然后有了一些愉快的接觸。后來同事又把他介紹給我認識,一來二去,在這些年的接觸中,我感到老姜這個人有機靈和好面子的一面,更有講感情和淳樸的一面,與那些整天纏著你,希望能多做幾單生意的商人不同。因此,我們漸漸成了比較隨便的朋友。他家里的事,我都會比較關注,比如,嫁女、娶媳,我和我的同事都會跑去討杯酒喝。其實,這么多年,我幾乎與他沒有任何的茶葉貿易,不過老姜總是說:你是好人,看得起我。
老姜做茶還是動了一翻腦筋的。他的茶場很簡陋,但購置了二十多萬元的設備,而且更注重開發品牌,比如他現在的高山云霧、云毫、云針、云翠、云玉、云露、云片,都有了注冊商標。我曾經打趣說:“老姜啊!你也沒讀過幾年書,怎么就會想出這么多充滿想象的名字來呢?”老姜倒是很不以為然:“瞎起的嘛!”有時候,老姜會特別認真地看著我說:你知道我的茶葉為什么好?去我的茶山看看就知道了。老姜的茶山我去過,在西坑廟基這個地方,完全不像其他出產茶葉的地方,有修整得干凈利落的茶園,這里的茶樹就像野草一樣遍布林間泉下,不用施肥,不噴農藥,只是每年雇人清理雜草。每年四五月間,正是老姜制茶的忙碌季節,西坑的男男女女,便會肩背篾簍,按照老姜的要求漫山遍野地采摘茶葉,然后老姜按斤收購。在老姜的制茶、包裝車間,也有不少人忙著炒制和挑選成茶里的雜質。老姜的這份產業使閉塞在大山里的人家,多了一份獲得現金的渠道。正因為這樣,再加上為人隨性大度,老姜在山里人眼里是很有一些分量和人緣的。
據老姜講,因為西坑深處海拔較高的大山,氣溫更低,所以每年新茶比山外晚出一個月左右。但西坑茶經年浸泡在云霧細雨里,葉片比一般茶葉肥厚,喝起來有一股深入骨髓的巖韻與苦香。
我曾經在老姜西坑的茶場里,細細品味過老姜的云霧、云針,就著山里的清泉沖泡,那滋味的確是格外不同。
我跟老姜開玩笑說,其實人生就和這茶一樣,一泡苦、二泡釅、三泡甜,即使寡淡了,也可以留起來養花種草做藥枕。
老姜說,你這個比喻不新鮮,但仔細想想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