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過多、強勢品牌缺失茶產業升級迫在眉睫
發布時間:2024-12-18 點擊:44
茶葉流通協會日前發布中國茶葉2014形勢預測報告。據統計,我國茶葉今年總體產量持續走高,將達195萬噸左右,較去年同期增產8%左右,并且我國茶葉質量也在穩步進步,但在穩步發展中,行業所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目前行業普遍存在盲目樂觀的情緒,各主要產茶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在產業政策上依舊鼓勵茶葉種植,發展茶園面積。如不能及時對產業政策進行調整,限制茶園面積,把重點轉移到提高單位面積茶葉經濟效益和消費市場培育上來,茶賤傷農情況很有可能發生,進而影響茶葉價格。“我手上的存茶喝到下一代都未必喝完。”
這不是一句玩笑話,在普洱茶業界摸爬滾打多年的茶商張新明,剛剛盤點完庫存,從2005年到2013年底已有近100噸的庫存,他自己估算了下每年的銷售量,這些庫存一年不進貨,還可以繼續賣個2~3年,綽綽有余。
這種類似的現象大多數茶商、茶客身上都可以看到,而關于普洱茶存量過多問題,也越來越被重視起來,這成了業內基本公認的事實。
事實上,茶葉的存量經濟效應是把雙刃劍,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但也不可能無限的放大,當到了無法回避時,那么“危機”也就來了。
進入5月份,普洱茶產品開始大量上市,而名山名寨茶也隨著各路進山的人分散到了終端市場中,但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終端市場接手的人少之又少,很多茶商的產品都壓在倉庫中。
各類茶葉市場的規律其實大同小異,終端行為的改變決定著市場需求的變化,上游廠家因市場需求生產產品,中間層經銷商也因市場需求銷售最好買最賺錢的產品,同時還將自己看到的市場信息反饋給廠里,建議或要求廠里生產因市場需求的產品,甚至定制。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王慶表示,中國目前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是產茶大國,正向茶強國邁進。但是,中國茶產業的升級已迫在眉睫,必須通過科技創新改變不足,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現代企業生產經營模式和流通體系。
毋庸置疑,名茶不等于名牌,強勢品牌的缺失已經成為我國茶行業發展中最大的障礙!綜觀我國茶產業的全局,形成了名茶多,名牌少,有品類,無品牌的“囧”象。
實際上,導致我們在國際上沒有“叫得響”的品牌的最終原因是這些小規模的茶葉企業,管理水平低下,茶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滯后,產品質量穩定性、一致性得不到保障;茶園資源整合基礎差,組織化程度低,產出水平低下;茶葉貿易市場缺乏規劃,食品安全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等。據統計,由于缺少專業化經營管理,全國營銷規模能夠過億的企業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家。“當下,茶葉行業應加強整合能力,大做專業化、品牌化文章,以消費品牌培養消費形態,推進整個消費者、渠道、企業價值鏈的整合,才能真正突破產業的困局。”從事茶葉行業多年的王浩表示,單個企業茶生意遇到的瓶頸主要是如何實現這四個轉變:從“產地品牌”到“產品品牌”;從“價格導向”到“價值導向”;從“傳統茶文化”到“時尚茶文化”;從“慢消品”到“快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