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茶樹種植與茶園管理
發布時間:2024-12-11 點擊:49
開挖種植溝施足底肥。存梯田外側、內側或果園周圍,開挖種植溝。溝寬80~60厘米。溝底鋪稻草1000公斤/畝,再覆一層土,然后施餅肥200公斤/畝,另外施復合肥15公斤/畝。分層施入種植溝,肥土拌勻,上覆薄層表土,宜在種植前一月完成。
茶籽直播。選用有性良種,將茶籽倒入容器中,用清水浸泡2~3天,每天換水一次。沉于水底的是質量較好的茶籽,而浮于水面的是比重小、質量低劣或變質、腐爛的茶籽,應剔除。茶籽播種期以當年11~12月中旬為宜,也可于早春2~3月播種。但冬播比春播出苗早,成苗率高。
播種前用鋤頭按標準挖播種小穴,雙行種植的小行距40厘米,小穴距離30厘米;單行種植的小穴距20厘米。每穴播籽3~5粒,覆蓋土3厘米。再鋪上稻草、糠殼、秸稈等。以保持水土,防止干旱,提高出苗率。
扦插育苗的茶苗移植時間以春季2月上旬至3月中旬為宜。單行條植大行距、150厘米,株距25~30厘米。雙行條植,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33厘米,株距25~30厘米,呈三角形排列。每穴植茶苗二株。茶苗要求無性系中小葉良種,苗高30厘米左右,莖粗3厘米左右,具有兩個分枝以上,根系牛長發育良好。洞庭山茶樹修剪茶樹修剪是培養“壯、密、齊、茂”的樹冠結構,保持茶樹生長旺盛,實現茶樹持續優質、高產、高效的重要技術措施。其作用主要有:
1.形成良好的樹冠結構
由于茶樹具有頂端優勢的生物學特征,未經修剪而自然生長的茶樹,自然向高度發展,分枝稀疏。而且不同的茶樹個體的樹形高低和大小不整齊,各級分枝排列分布不均勻。修剪的目的就是按人們的要求控制茶樹向高度發展,促使側向分枝生長,并形成各級分枝的合理布局和良好的樹冠形狀。提高樹冠面上的生產枝的密度和新梢的再生能力,構成高產優質樹冠結構,也便于茶葉采摘。
2.更新復壯茶樹,促進新梢生長
茶樹樹冠面上的生產枝,經過多次萌發新梢以后,就會逐漸老化并形成雞爪枝,育芽能力下降。修剪能促使重新萌發新生長枝,增強新梢的冉牛能力和持嫩性,提高茶葉產量及品質。
3.讓茶樹得到充足的光照
除去病蟲枝、老弱枝,增加樹冠內部通風透光,減少和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使茶樹上下不同層的葉片都得到充足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提高茶樹的整株光合效率。
20世紀80年代后期,根據碧螺春茶要求早采、嫩采及不采夏、秋茶的特點,采用并推廣了不同于常規的立體采摘樹冠修剪技術。其核心是
由原先的平弧型采摘改為立體采摘,而采摘對象從春、夏、秋三季采茶,改變到以采摘春茶為主。在茶開采時間上比原來提早5~7天。在碧螺春茶的產量上比常規修剪提高10%~20%。立體采摘修剪后茶樹新稍的百芽重、持嫩性和正常芽葉的比例均有顯著提高,所以高檔碧螺春的增產更明顯。
立體采摘樹冠培養技術的操作方法是: 1.幼齡茶園
平均樹高35厘米以上的3足齡茶園,在碧螺春茶采摘后,約4月中旬進行修剪,修剪高度比上年剪口提高5~6厘米,剪下枝葉全部攤放園地早。采摘春茶,留養夏茶、秋茶。來年繼續按此程序辦,就形成立體采摘樹冠了。
2.青壯年茶園
十春茶結束后,約4月下旬修剪,高度控制在離地40~60厘米處重剪。一般茶樹長勢旺盛則修剪輕-點,長勢梢差則重一點,剪下枝葉一半清理出園,一半鋪在茶園里,留養夏茶、秋茶后期新梢長至40厘米以上時打頂養蓬。
3.衰老茶園
在采摘春茶后,約4月下旬立即臺刈。
一般在茶樹根莖處或離地10~20厘米處,砍去全部枝條,切口要光滑,傾斜,切忌砍破樁頭,以防感染病蟲或滯留雨水,影口向潛伏芽萌發。臺刈后在茶行間深翻30~40厘米,結合施200公斤/畝菜籽餅,加20公斤/畝npk復合肥,或2000公斤/畝豬羊廄肥,并鋪上稻草,以防水土流失。留養夏秋茶,防治病蟲害。來年繼續春茶后修剪,剪口比上年提高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