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別茶餅的方法以色辨以質(zhì)辨以聲辨
發(fā)布時間:2024-12-10 點擊:45
自“前丁后蔡”的大、小龍團“爭新買寵”后,在宋神宗的熙寧年間,又出了個賈青為福建轉(zhuǎn)運使,那時非常珍貴的御用茶品是密云龍。在《宋稗類鈔》的工藝篇中有這樣的記載:“然密云龍之出,則二團(指大小龍團茶)少粗,以不能兩好也。”這也說明當時為保證密云龍茶的絕對地位,大小龍團的質(zhì)量不得不退避三舍的情況。
建安在宋代成為貢茶之地后,漸漸有了一種“試茶”風氣。因為當時的北苑諸山,官私茶焙之數(shù)達1300多家,制茶者造出茶葉來,自然首先要比較一番高下。正如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所描繪的:“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后來,由貢茶產(chǎn)地相聚而品評的“試茶”逐漸演變成了全民的“斗茶”風俗。而且,這種由品茶生發(fā)成集體裁決茶葉優(yōu)劣的新事,很快風靡全社會,上至王公貴族、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市井小民,多樂此不疲。
“斗茶”又叫“茗戰(zhàn)”“點茶”,宋代斗茶承繼的是唐五代之習。因為建安貢品多為餅茶,雖然唐代也有餅茶,但宋人對餅茶質(zhì)量要求很高,用的都是建安北苑所產(chǎn)的選料,加工也極為精細,斗茶人首先要會辨別餅茶的質(zhì)量。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總結了鑒別茶餅的方法:一是以色辨,要求茶餅“色螢徹而不駁”;二是以質(zhì)辨,要求茶餅“縝繹而不浮”“舉之凝結”,即要求質(zhì)地密而不松散,拿在手里有一定分量;三是以聲辨,要求茶餅“碾之則鏗然”。總之茶餅要堅密、干燥、干凈,達到上述要求,就“可驗其為真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