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壓那么緊,并非是要為難喝茶人
發布時間:2024-12-04 點擊:39
普洱茶有別于其它茶類的一大特征,是它往往以磚、餅、沱等不同的緊壓形狀流通于市面;那么為什么要緊壓普洱茶?緊壓對普洱茶的品質和后期轉化又有何影響呢?
史籍記載:明朝時朱元璋下令廢團茶、興散茶;但一些邊銷茶區依然保留著緊壓形式的茶,普洱茶便在其列。
普洱茶最早開始緊壓的時代已不可考,但其緊壓的目的卻是十分明確的——為了便于運輸。
散裝普洱茶因其外形特點,其包裝密度較低,運輸時單位重量散茶所占空間很大,若是短途運輸還好,可要是長途運輸必然會帶來很大的運力浪費。
以一件茶為例,一個箱子大約可容納緊壓茶葉15公斤;可若是散茶,同樣的箱子可能連五公斤都難以裝下;因此得出結論,緊壓后的普洱茶能充分利用運輸時交通工具的承載空間。
另外,散茶在長途運輸時,由于茶葉條索互相摩擦,會產生大量的碎末、造成不必要的損耗;經過緊壓后的茶品在這方面無疑比散茶有著更強的耐受力,自然也就成為邊銷茶品的必然選擇。
普洱茶在后期的轉化過程中,如果是以散茶的形式存放,就會導致茶葉氧化變快,芳香類物質過早揮發;而緊壓茶相較散茶,與氧氣和陽光的接觸面積要小很多,氧化過程慢下來,茶質自然能更好地保存。
普洱茶從毛茶變成餅茶的其中一步是蒸壓,在蒸壓的過程中,茶葉會處在一個溫濕度適宜的環境下,這個環境不僅有利于有益菌活動繁殖,還能殺滅有害菌,進而為普洱茶的后期轉化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普洱茶后期轉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是生物酶在茶葉中促使微生物活動,如果茶葉與茶葉之間被氧氣給隔離了,被孤立的有益菌類就會過快死亡,茶葉也就過早碳化了。
茶友們知道、普洱茶有磚餅沱等不同的形狀;坊間還流傳著“一沱二餅三磚四工藝”的說法,這種說法指的是過去壓制普洱茶的用料,以沱茶等級最高,越往后則越次之。
沱茶因為其形狀特點,使用粗老原料難以壓制成型,因此多以等級較高的細嫩原料壓制。
餅茶所使用的原料范圍較廣,適應性較高。
磚茶緊壓時,粗老原料更易壓制成型,以往使用粗老原料制作的邊銷茶,基本都是磚形。
至于工藝茶,因為其本身設定為工藝品而非茶品,且壓制時多有使用粘結劑,往往多以茶末、茶粉等茶葉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制作,最多以少量正常茶葉灑面裝飾,因此被排除在可品飲的茶葉范圍之外。
當然,以上是老舊時期的制法,時至今日,因壓制工藝的改變,原料對緊壓工藝的限制已大為降低,磚餅沱的排序、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通過多年以來普洱茶廠商與市場客戶間的不斷互動,餅茶逐漸成為了緊壓普洱茶最主流的存在方式;只要一提起普洱茶,人們多會想到圓圓的茶餅,而非其它緊壓形狀或散茶。
緊壓后的普洱茶具有一定的可觀賞性。以方形茶磚、圓形茶餅為例,這兩種形狀巧妙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
“圓”的餅茶是宇宙孕育世界的“天”的象形,“方”的磚茶是承載萬物的“地”的象形。愛茶人在這“天”與“地”的交融、庇佑下,悠悠然不亦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