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普洱茶馬商道的相關知識介紹
發布時間:2024-12-02 點擊:42
關于普洱茶馬商道的相關知識介紹
普洱茶馬商道是從清雍正十三年(1735)思茅設驛,專開從到易武的茶馬道,此道從思茅向南行,經黃草霸—卡房—高酒房—勐班—補連—補崗—椅邦—曼拱—曼乃—鎮越易武,行程七天,全長535華里,是思茅通往勐臘、易武、倚邦、曼拱、革登等普洱六大茶山的茶馬通道,主要是促進兩地經濟。下面就關于普洱茶馬商道的相關知識做一介紹。
清朝廷上貢的(女兒紅)就是從這條驛道運出的,這是一條有一.五公尺寬的石鋪大道,它沿著原始蜜林遮蓋的山崗竹頭,繞著重重唆嶺,從思茅通到勐臘易武,這條茶馬道用的石頭,全是河里的硬沙石,思茅縣志辦姜定忠先生考查過,小石如方斗大,大石寬三十多公分,長一公尺多,重2-3公斤,而路邊連一個石子都沒有,石頭全部是從其他地方抬來鑲起來的。據史料中載:民國3年(1914),普思沿邊行政總局局長柯樹動招傭臨時工程隊修開,當時百性稱它為“柯家大道”。這條茶馬道經過的(卡房),海拔為1527公尺,是當時設在這里的一個檢查站,由內地或六大茶山出進馬幫馱運的茶葉貨物等都要檢查,交納關稅,才可以走,故得此地名:“卡房”,而過去就是高酒房是路途上的食縮地,海拔為1530公尺,山高水甜,用這里的水烤出來的酒,滋味高,酒度濃,加上此地不沾村,成了過路茶馬商幫必縮之地,趕馬的或行賣商人到了這里,牛馬一歇,先要一碗熱茶下肚,再要上一瓶老酒,幾碟小菜,主人發了才,蓋了一棟雕龍書鳳的青磚白瓦四合樓院,被人稱(高酒房),因此,高酒房也就成了這茶馬道上的地名。
思茅瀾滄茶馬商道:
民國時期,思茅到瀾滄的驛站,從思茅向西南行,經整碗—翠云—糯扎—火烤寨—油炸房—錦章—瀾滄,路稱七天,470華里,從瀾滄雪林出境可至面甸臘戍。從瀾滄—勐連—芒信出境至面甸萬霍道,由瀾滄至西盟出境于面甸大道小徑相接,是邊貿傳統商道,民國時期,瀾滄景遇茶山是普洱茶產區之一,年產茶葉800多擔,外地商人趕著馬幫從思茅到瀾滄景遇茶山購茶葉達到昆明,西藏或面甸銷售。
思茅江城茶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