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江城:被低估的茶文化歷史
發布時間:2024-12-04 點擊:43
云南普洱江城茶史經歷了發展、興盛、衰落、恢復、復興五個時期。勐烈街一直有茶葉上市,但產量少,主要供本地需要,沒有形成規模交易。清朝光緒年間,有本地商人收購毛茶,加工成方磚茶,馱運80多公里至李仙江的壩溜渡口,然后水運至越南萊洲(勐萊)銷售。李仙江進入越南后稱為黑水河,為紅河的最大支流,在海防匯入太平洋。1884年之后越南完全淪為法國殖民地,航運、鐵路、公路交通開始發展,從江城出口經營茶葉利潤豐厚,勐烈街逐漸有商人開辦茶莊、茶號經營茶葉,開設驛站、馬店、馬幫等,清朝末期為江城茶史上的發展期。
江城的茶葉產量、出口量逐年上升,壩溜渡口成了轉運茶葉等物資的商業碼頭,出現了一片繁忙景象。如今壩溜渡口因建設電站被淹沒,但相距30余公里的土卡河渡口還依稀保留一些當年的影子。據土卡河村現年80歲的老人汪成清回憶,他家是新中國成立后從壩溜村遷移到此,他曾隨父親用木船(豬曹船)運茶葉沿李仙江而下到勐萊(今越南萊洲)。一般是雨水收后,9月份開始航運,到第二年5月都可以通航,每條船可裝運茶葉1200斤,運費120塊花錢(舊時貨幣),往返約一個月,李仙江有上百條小船穿梭其間。
當時江城茶葉面積近萬畝,茶葉出口最高時達到5千~6千擔,如今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發現的古董“號級”普洱茶,很多是江城老字號生產的。民國初期到1942年是江城茶史上的興盛時期。
20世紀30年代隨著英、法在印度、斯里蘭卡、越南等殖民地國家大力發展茶葉生產,西方先進技術得到推廣應用,中國茶葉在生產技術、交通運輸等方面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失去了競爭力。
抗日勝利后,江城茶葉出口有所恢復,但大不如前。新中國成立后,茶葉生產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1980年,實行包干到戶,政府為恢復和發展茶葉生產制定系列扶持政策,特別1987年以后,隨著江城牛洛河茶廠、明子山茶廠、勐康茶廠的相繼建成,以及各鄉(鎮)大大小小的個體私營茶場的創建,各鄉(鎮)農戶自發的種植,江城茶葉生產發展達到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到2012年底,全縣茶園面積達13.6萬畝,產量1.2萬噸,產值4億元,成為普洱市的主要茶區之一。改革開放后為江城茶史上的復興期。
銀生古城、寧洱古城、勐烈古城是普洱市馬背上馱出來的三座古城。勐烈古城在三座古城是最年輕的,但也是目前相對保存較完整的,古城中段還能看到古城當年的風貌。今年4月,我到勐烈古城拍攝紀錄片時,在一棟已經拆除當年開馬店的亂石堆中發現一個拴馬樁,刻有“公稱一擔”字樣,這在更早時期是作秤砣使用的,勐烈古城的老住戶家里還保存有當年壓茶餅的石模等珍貴文物,上年紀的老人依稀還記得那棟房子是哪個茶莊的。可惜這些非常珍貴的老房子,沒有得到有效保護,不斷被拆除后建蓋新樓,放眼全國類似的老房子比比皆是,但凝聚著如此深厚普洱茶歷史文化的則是獨一無二。
江城縣茶文化歷史非常豐富,但挖掘不夠,其歷史和經濟價值被低估。應該積極挖掘“水上國際茶葉之路”的歷史價值和積極價值。出臺相關保護措施,引進大企業,對勐烈古城進行系統規劃、保護、開發,把它建設成為在普洱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是古城與普洱茶歷史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勝地之一。
(作者系云南省普洱市茶業局文化品牌科科長,云南天下普洱茶有限公司董事長,著名普洱茶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