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沙溪的崛起看中國古韻茶香
發(fā)布時間:2024-11-30 點擊:59
4月的安化縣城東坪鎮(zhèn),散發(fā)著初夏的熱意,資江自東向西橫貫而過。
除了暖風(fēng)細雨,資江上別無他物。站著江邊,又有誰曾想過,在交通不發(fā)達的時代,這條江是安化黑茶的生命線。明清時代至民國期間,安化黑茶從這里起航,隨資江而北,下洞庭,過長江,到漢口,最后用馬和駱駝馱往西北地區(qū),從而“以茶支邊”“以茶換馬”。而今資江曾肩負的航運使命隨陸地交通的發(fā)達煙消云散,但它依舊靜靜地流淌著。沿著資江而下30公里便是安化江南鎮(zhèn)——— 安化黑茶重鎮(zhèn),現(xiàn)今最大安化黑茶茶廠——— 白沙溪茶廠坐落于此。江南鎮(zhèn)也是清道光兩江總督、一代名臣陶澍的家鄉(xiāng)。
白沙溪茶廠的資江對岸正是陶澍的陵墓所在地。沿著白沙溪茶廠后山小路朝資江下游步行一公里,有一渡口,搭烏篷小舟過資江再往上游步行一公里,便是陶澍陵墓。道光16年(1836年),陶澍乞假回安化掃墓,時任淥江書院(在今湖南醴陵)山長的左宗棠作了一副楹聯(lián)歡迎陶澍: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陶澍看到這副對聯(lián)后大為高興,讓其做了兩江總督府的四品幕僚。后來,陶澍兒子陶桄娶了左宗棠的女兒。陶澍死后,左宗棠就在小淹鎮(zhèn)教陶桄讀書。再后來,左宗棠收復(fù)平定新疆,通過種種措施有效解決了安化黑茶在邊疆的貿(mào)易問題,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安化黑茶的發(fā)展。
陶澍素有清名,留下的大量詩文中有不少是關(guān)于茶的,“安化黑茶第一長詩”便出自其手,其中一首《芙蓉·江竹枝詞》更是生動描寫了采茶女的歡樂場景:“才交谷雨見旗槍,安排火坑打包廂,芙蓉山頂多女伴,采得仙茶帶露香。身背竹簍上山崗,白云深處歌聲昂,十指尖尖采茶葉,笑語陣陣比情郎。”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