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壺把隱藏什么信息?
發布時間:2024-11-20 點擊:56
壺把:是為便于握持而設置。源于古青銅器爵杯的弧形把,源于瓷執壺條形壺把的稱柄,壺把置于壺肩至壺腹下端,與壺嘴位置對稱、均勢。壺把具體可分端把、橫把、提梁三大類。
端把
亦稱圈把,其使用方便,變化豐富。把、口、嘴三點呈水平、對稱。垂直形式安置,具端莊、安定的效果。端把是茶壺之常見把式:有兩支點,也有多支點。兩支點多見于光器,輪廓像人耳朵,俗稱“耳把”,也叫“圈把”,亦稱“環把”,也有稱“圜把”。端把與壺流對稱、均勢,置于壺肩至壺腹下端,高點與壺口、壺流的高點呈水平。
為與壺流在視覺上達成有機平衡,把上或會有飛扣,把下端或延伸出“耳垂”。通常端把是“正耳”模樣,也有反彈琵琶者——“倒耳”,此種叫“倒把”。有款深受壺友喜歡的光器壺——倒把西施壺,便以此命名。
橫把
橫把壺之把,也叫“柄”、“執”。為與壺流成90度角的壺體上安裝的柄。壺流在一側向外伸張,人端壺而立,壺柄直指人心處,確有“執意”之意,此種壺把叫“執”確實更為準確。此形制壺把,多為較粗的管狀手柄,與鴨嘴樣式的流相配合使用比較多見。橫把紫砂壺有一經典款做得相當飄逸,名曰唐羽壺。源于砂鍋之柄,以圓筒形壺居多。
提梁把
從銅器及其他器形吸取而來的壺式,除提梁的大小與壺體協調外,其高度以手提時不碰到壺蓋的鈕為宜,有硬提梁、軟提梁兩種,光素器、花塑器都有,變化豐富。提梁把,為紫砂壺藝術形態在空間上取勢的顯著形制。此種也叫“提”,這是就受力關節處而言。一般放置在壺肩上或者護壁側與水平面相垂直,在壺流縱切面上。
從位置上分為提梁和提壁。提梁,指的是從壺身筒肩部起提,連接位置在壺的肩膀上;提壁,說的是從身筒的側壁起提。在裝飾上有素提和花提,前者指提身光素無裝飾;后者指提身有裝飾。
形態上有絞提、單提、雙提和叉提之分。絞提為數根細提絞合而成;單提為干凈利落一根提梁;雙提為并列分置的兩根提梁;叉提為單提在后,雙提在前的提梁。在材質上,又可歸結為硬提梁和軟提梁。硬者,指壺的提梁材質與壺身的材質屬性基本一致(也有例外)。軟者,俗稱“活絡提”,壺提的材質與壺身材質不一致,可活動,像常見水銚子“提”一般。洋筒壺便是這種提梁典范形制。(圖文來源:紫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