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茶文化中的儒釋道思想和人生觀意識(一)
發布時間:2024-11-19 點擊:54
中國悠久的制茶歷史和飲茶傳統形成了燦爛的茶文化,茶生于名山秀川之間,人們從飲茶中與山水自然結為一體,茶的自然屬性與中國古老文化的精華滲透和融合,使得茶的精神內涵為眾人參與和接受,形成了系統而又完整的中國茶文化,茶文化中融匯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深刻哲理,演變為民族的禮俗,負載了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同時融匯了儒、釋、道哲學思想的茶文化,又引申為一種關于如何做人的文化。茶文化中,體現了我們民族傳統禮儀、道德、情操之風范。主張以茶協調人際關系,實現互愛、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以茶的清廉、高潔之精神磨練自己的意志,主張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幾千年來,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國大地上常開常新,就因為茶符合中國國民的內在追求,茶文化精神成為中國國民性的一個組成部分,培育、澆灌出了國民中庸、和諧的特性。而和諧的茶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又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茶文化提出或闡揚了不同的人生價值思想,構成了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內容。茶文化成為了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升華。人們通過飲茶,明心凈性,增強修養,提高審美情趣,完善人生價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飲茶作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轉化為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不僅體現出人與人、人與茶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現了人的人生價值觀。
從悠久的中國茶文化歷史來考察,茶文化體現的精神與儒釋道三教思想體系有著廣泛而深刻的聯系,茶道思想蘊涵著儒釋道三教思想的精華,負載著三教的文化內涵,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觀念,主張以茶協調人際關系,實現互愛、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潔之精神磨練自己的意志,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養廉潔之風,并用于明倫理、倡教化。茶文化這種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認為飲茶可自省、可審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確地對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為“以茶可雅志”的邏輯連續,它表明了一種儒家的人生態度,就是從自身做起,落腳點在“利仁”,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這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的體現,其深層體現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其次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文化與道家的淵源久遠而深刻的,“茶禪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濃縮的深刻涵義,成為茶文化發展史上的思想精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們體悟到,人必須順應自然,符合大道,才能獲得身心的自由。茶人認為,烹茶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身心與茶的精神相溝通的過程;“道”的性格象水,茶是吸收了天地精華的靈芽,茶處水之間才是最好的發揮。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文化從自然取得精華,在這里與老莊信徒們的求得長生不死的“仙道”,發生了原始的結合。“自然”的理念導致道家淡泊超逸的心志,它與茶文化的虛靜恬淡的本性自然吻合。同時茶文化中還融合了佛家“普渡眾生”的思想觀念,佛家以“普渡眾生”的精神為宗旨,主張用茶的雨露澆開人們心中的堡壘,使人明心見性,要學習“清寂”態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潔身自好。佛教在中國興起后,由于坐禪的需要與茶結下不解之緣,同時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傳播及美學境界的提升諸方面,都有禪佛思想的體現。“自古高山出好茶”, “天下名山僧侶多”,歷史上許多禪林寺院出產名茶,一系列茶禮、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審美趣味,它對中國茶文化的持續的推波助瀾,直接造成了中國茶文化的興盛,促進了禪宗思想的發展。表面看,中國儒釋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勵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見性,道家尋求避世超塵。其品茶意境、價值取向不同。其實各家茶文化精神有著內在契合點和相通之處,即處處貫徹著和諧、平靜的精神。綜合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并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諧之美。中國茶文化的千姿百態與其盛大氣象,蘊涵著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從而體現出“大道”的中國精神。道德境界、藝術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釋道共同形成的中華茶文化極為獨特的景觀。儒釋道三家相激相蕩,相攝相融,精彩紛呈,于是有了文人茶道,文人茶道在文化氣質上顯得更為清高、更為閑雅,更有藝術品位。正是在儒釋道共建的一個思想及活動的磁場中,文人們弘揚了茶道藝術,他們更多地以茶道啟發靈感,靜悟生命,提升境界,充分體現了對茶道精神的深切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