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茶為營生,不惹是非
發布時間:2024-11-16 點擊:60
茶市大致分三類:一類是百作老司的茶市,如縣前街等米寶記茶店的成衣茶市、梵衲庵前阿香茶店的泥水匠茶市:一類是演員茶市,如長橋頭紅云熱茶店的紹劇茶市、五福亭茶園的灘簧菜市;一類是貨品買賣茶市,如月池坊梅園茶店的金銀茶市、大善寺內的卷煙茶市、西府廟前和后觀巷等處的錫箔茶市。其間以錫箔茶市最多、規劃最
大、市道最興,在大家心中影響深遠。
錫箔始于何時,史無記載。據傳說來源于明初。《紹興縣志材料二輯·箔業查詢》(未刊行):“錫箔之開創,杭箔最先,紹箔之銷行始于遜清乾隆。”胡廷玉《紹興之錫箔》:“夷考錫箔之來源,始于杭,繼于甬,即俗稱為杭箔、寧箔者。嗣紹人仿制之,以其能精雕細鏤故,是以紹箔骎骎焉駕于杭箔、寧箔之上,而執箔界之盟主矣。”但乾隆間紹興之箔業,系本人打箔,本人造錫箔紙、本人運銷之手工業。五咸豐年間,紹興始有的箔鋪。至光緒十八年(1892),紹箔的產值才五十萬塊。爾后,紹箔時興時衰,直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紹箔產值達到了高峰,估計為四百萬塊,遂有“錫半城”之諺。
跟著錫箔的產值上升,外地的水客(采購商)來紹日增、但箔鋪不諳底細,自銷錫箔.常吃倒帳之虧.所以,錫箔的中間商箔莊應運而生,一起也形成了錫箔茶市。
錫箔的買賣方式共同。箔業主毋須挑了塊頭(錫箔紙的俗稱)去茶市兜銷,只須坐在茶店里喝茶.或成群結隊在茶店外嘮嗑。箔莊如需進貨,派出街先生來茶市約購。錫箔紙三千張扎成一塊,十二塊為一包。幾百包錫箔紙,出街先生不必一片紙,不記—個子,均與箔業主口頭成交。買賣達到后,行情即便有大起大落,兩邊概不翻悔,箔業主仍按所約之數送貨至箔莊,俗稱“解塊頭”。而箔莊也按原定的進價與箔業主結帳,故有“干金一諾”之說。
箔鋪和箔坊多在大營和府山以南。后觀巷的茅家茶館稱為上城菜市,西府廟前的胡家池頭茶館稱下城茶市,花巷的適廬茶空,是箔業界巨子的去向、可稱中城茶市。而褙錫箔紙的鹿鳴紙(原為六名造紙工出產的黃酥紙,取其紹興諧音六名為鹿鳴)茶市,則在上大道王衙弄。此外,還有一些地段茶市,以常駐的箔鋪字號命名,如謝家灣頭
的馮(晉昌)高(義泰)茶市、昌安橋腳的許(榮盛)謝(謙記)茶市、順昌弄口的車(協泰)李(東陽)菜市、史家臺門的胡家(永源、源昌)茶市等,鄰近箔鋪均可去這些茶店吃茶或枯坐。茶市的時刻,除王衙弄的紙花(鹿鳴紙的俗稱)茶有為下午,其他均在上午,并且早茶不過午,均在午前落市。
箔莊的本錢有多有少,本錢蕢乏的箔莊,有必要收到外地匯款或受外來的水客托付,才去茶市代為收買錫箔,從中收取傭錢。本錢雄厚的箔莊,視行情失落時,很多躉進錫箔,如行情上漲時,則很多地拋出錫箔(在外地拋銷)。因而,后者常常可左右茶市行情,可使錫箔的價錢,頃刻間一提再提,或一而再地殺價,令箔業主難以承受。箔莊除購銷錫箔外,還兼銷錫箔紙的質料錫和紙花。因而,茶市除了作成錫箔紙的生意外,一起還可作成錫和紙的生意。箔業主向箔莊解了塊頭后,既可拿了箔莊給的一支錢莊竹簽,去向錢莊結帳,也可提回質料錫和紙花。當然,箔業主也可用現錢去向箔莊采辦或賒購。
舊時,流氓無賴甚多,開茶店有必要要有布景,錫箔茶市更要布景硬,剛才站得住腳跟。因而,茶市的茶店老板.被人尊為“府爺”,如后觀巷的田府爺,胡家池頭的大玉府爺。這“府爺”兩字天然不比尋常,但他們以賣茶為營生,從不無事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