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薄片的歷史發展情況
發布時間:2024-11-14 點擊:35
渠江薄片茶源于東晉時期。道教傳說中聞名的神仙張果老昔時修道之時就是寄托巖邊茶葉、野地茯苓、古井涌泉充饑解渴,在新化奉家山的古洞內修行,終得道飛升。后來云游各地,看到世間眼疾肆虐,百姓深受其苦,他便用昔時修煉之地的巖邊茶葉救治病人,并將此茶賜名為“渠江薄片”。現在仍有大量古茶樹生于巖縫內。昔時大仙所飲丹泉之古井,沿存至今,因地形如馬頭而得名“馬腦泉”。相傳此井之泉滲于山水間,常年不涸,為大仙煉丹之所用。傳說取此井之水最宜沖泡渠江薄片茶,其色如鐵,芳香非常,烹之無滓。
渠江薄片茶興于唐,盛于宋,明清兩朝貢茶,在有史料的記載中,唐至五代十國時期,“渠江薄片茶”為十大茗品之一。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成帝,將渠江薄片茶列為皇宮貢茶,自明朝洪武年間到清代道光年間,渠江薄片的貢茶歷史長達近500年之久,成為當世現存的貢茶歷史最悠長的茗品。
明末哲學家方以智所著《通雅》中有載:“渠江之薄片……此唐宋時產茶地及名也。”說明唐、宋、明乃至清朝時期,渠江薄片一向是社會公認的茶之名品。
2007年,渠江薄片茶被評為湖南名茶;2008年3月,全國供銷體系名茶評選會上,渠江薄片被列為湖南省四大名茶之首。2008年7月,渠江薄片,申報為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10月,“渠江薄片”被評為中國茶葉博覽會金獎。
渠江薄片享譽歷史千年之久,古今多部文獻和書籍中均有記載,最早可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錫所著《茶譜》,文中有載:“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鐵,芳香非常,烹之無滓也。”渠江薄片,據宋代吳淑的《茶賦》所述:“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則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綠腳,香浮碧乳……”。可見,渠江薄片宋時已被列為全國茶苑中的名品。
據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記載:“昔賢所稱,大約謂唐人尚茶,茶品益眾,有渠江之薄片,會稽之日鑄,皆產茶 有名者”。
在明朝萬歷年六年的《貢賦》載:“進新茶芽二十二斤”。
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中記載:“余嘗清秋泊釣臺下,取囊中武夷、渠江二茶試之,固一水也,武夷則芡而燥冽,渠江則如鐵而清香,乃知擇水當擇茶也。”說明同用富春江的水泡茶,久已馳名的武夷茶其湯色和滋味反不及渠江薄片茶。可見渠江薄片茶在當時的影響力,已經達到了相稱的高度。
時至今日,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施海根主編的《中國名茶圖譜》、阮浩耕主編的《中國名茶品鑒》都對渠江薄片作了細致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