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故事 | 春訪日本金谷茶鄉
發布時間:2024-11-14 點擊:112
吳德亮,茶藝家、詩人、作家、畫家、攝影家,至今已出版著作共30余本。近年來,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廣與研究,常不辭辛勞,千里跋涉,找茶、寫茶、畫茶,被各大媒體譽為“茶葉達人”。本文選自青島出版社《找茶,就是找故事》一書,記述了作者在日本金谷茶鄉為我們尋得的茶故事。
“嗚——嗚嗚”的汽笛聲劃過寧靜樸實的金谷車站,木制的老舊車廂一個震蕩,鋼輪碾過平滑的鐵軌發出軋軋聲響,火車緩緩開動了。
這是 21 世紀的日本,三兩根橫過眼前的月臺柱子,在吹打著車窗的煤屑里留戀地后退,濃煙徐徐釋放懷舊的旅情,盛開的櫻花與綠浪推涌,茶園在兩側逐漸展開,將窗外的景致點綴得更加繽紛。
搭上日本最具 20 世紀 50 年代風情的蒸汽火車,我獨自從寸又峽前往金谷。座椅前方有西山所長饋贈的“川越便當”,黑亮的包裝慵懶地映出天花板昏黃的燈光,電扇嗡然作響。
號稱“日本第一茶鄉”的金谷町位于靜岡市以西,也是日本最大的制茶機械生產地,制茶廠房和瓦屋嚴整有序,錯落其間。密集的茶園中隨處可見一根一根像是電線桿般的金屬桿,頂端裝有三葉片的風扇螺旋槳,令人好奇。任職茶博館的山本明香告訴我,那是作為防霜之用的感應架。
金谷車站南邊的廣闊丘陵稱為“牧之原”臺地,覆蓋了綠油油的一片廣大茶園。時間回溯至 1876 年,末代幕府大將軍德川慶喜還政于明治天皇的動蕩時代,為疏解幕府失業家臣與武士的生計,德川慶喜特意集合了幕府舊臣,披荊斬棘開墾了這片原野,并積極栽培生產綠茶,如今這里已成為號稱“東洋第一”的集團茶園。
每年春天至初夏,宛若鋪了一張張綠油油地毯般的牧之原茶園,飄蕩著陣陣茶香,不但為當地帶來了可觀收入,而且造就了渾然天成的美麗風光。牧之原公園內,立有宋代赴中國修行并帶回茶種、傳授飲茶方式的榮西禪師的塑像。對于今日以茶葉為最大經濟作物且七成以上人口倚賴茶葉為生的金谷町民來說,榮西禪師的偉業應不亞于中國盛唐時遠赴天竺取經的玄奘法師吧?
由金谷町官方經營的“茶之鄉博物館”,位于金谷密布的茶園之中,是全日本唯一的茶葉專門博物館,主要建筑物包括展示樓、商業樓、茶室與日式庭園等。前館長小泊重洋認為,21 世紀日本茶葉的發展關鍵在于機械化、生態系、機能性與國際化,非常值得吾人深思。
館內最著名的建筑是 17 世紀日本尊稱“天下第一”的茶道宗師小堀遠州—當時德川幕府的茶道師范,所建筑的茶室與庭園的完整復刻。小堀遠州首創“綺麗空寂”的茶道形式,對日本的茶陶茶器制作更有深遠的影響,他在日本的歷史定位并不亞于中國唐朝的“茶圣”陸羽。茶室內完整保留了當時精雕細琢的工藝;庭園內浮現在淡淡水面上的木造茶亭、白石垣、綠池等,充分展現了日本傳統建筑之美。
優雅的“縱目樓”茶室就在小橋流水環抱的日式庭園中屹立。潔凈的榻榻米上,身著莊嚴和服的專業茶師,以精致的志戶呂燒茶碗為我示范日本的抹茶道。而在庭園素雅的青檐白墻外,有護城河般的淙淙流水。我特意踏上連接的八曲橋,眺望周邊茶香與櫻花共舞的迷人景致。以頭戴白雪的富士山作為背景,無限展延的茶園如手卷般攤開,密集的葉面飽含濕潤的光澤,將微雨中的朵朵櫻紅襯映得格外嬌艷,我的整個心仿佛也跟著火紅的櫻花燃燒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