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局淺析:廣西茶葉無招牌成了貼牌原料
發布時間:2024-10-29 點擊:51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無論是出于對功效的看重,還是為了口感的享受,抑或是執著于意境的追求,茶在國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雖歷經千載而未減分毫。
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全國茶的年產值為100億元,罐裝茶飲料的年產值也是100億元,茶藝館行業的營業額同樣接近100億元。而以茶為載體,經深加工而進入旅游、化工、食品、輕工等行業所產生的年產值,幾乎又是100億元。
在這四個100億中,廣西茶葉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茶博會上頻獲獎
在不久前結束的2013中國茶葉博覽會上,廣西的品牌茶葉大受青睞,與會的部委領導、有關專家和商家、消費者、媒體等,無不表現出對“桂茶”的濃厚興趣和賞識。
這是近年來我國最具權威、最具規模、最具影響力的茶業博覽會之一,在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家知名企業參展的情況下,廣西的茶葉品牌獲獎比例最高。其中2家企業榮獲“優秀品牌”企業,獲獎率達10%,高出全國平均5個百分點;6家企業被評為“最具發展潛力品牌”,獲獎率占參展企業數的40%,獲獎率位居全國第一,比整個展會平均獲獎率高出28個百分點;9家企業的茶葉生產基地被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認定為第一批“優質茶園”,獲認定率占廣西參展企業的45%,在各個參展省份中排名第一,且遠遠高于整個展會平均9%的認定率。
好山好水好茶葉。良好的生態環境,成就了廣西茶葉的優秀品質和獨特品味。無論紅(茶)綠(茶)、還是黑(茶)花(茶),在俘獲人們視覺、嗅覺和味蕾的同時,也令商家信心倍增。茶博會短短4天,廣西參展企業銷售額便達80多萬元,簽訂采購訂單和意向合作協議20個。
廣西茶葉在此次茶博會上的表現,在業內人士看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某地茶商江女士表示:“廣西這么多好茶新茶新品種,我還是蠻感意外的。”而老茶民韋先生則認為,廣西茶葉本來就好,獲獎不奇怪,以前也沒少獲得,但多是“墻內開花墻內香”,知道的人不多罷了。
據自治區農業廳副廳長王健介紹,廣西是全國茶葉主要產區之一,茶葉種植環境十分優越,種茶制茶飲茶的歷史也非常悠久,擁有一批獨具地方特色的名優茶。至2012年,全區茶園面積突破百萬畝,達105萬畝,茶葉產量4.65萬噸,毛茶產值達18.6億元,產銷兩旺。如果按完整的茶葉產業衡量,將花茶與六堡茶加工計算在內,則廣西再加工茶產量為6.865萬噸,扣除毛茶進價成本再加上茉莉花的產值,廣西茶產業產值總量應為33.65億元。
“貼牌原料”好憋屈
雖然廣西茶葉產業優勢顯著規模較大,但與全國先進產茶省區的發展情況相比,卻存在效益不優、競爭力不強、效益提升不快等問題。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區自選良種種植面積少、繁育體系建設不完善,茶園標準化生產普及率低,茶葉加工企業規模化程度不高、新設備新技術應用率低,初級產品比重過大,利潤空間被擠壓。”廣西農業經管總站有關專家如是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廣西茶葉產業鏈一般分為:種植-加工-收購-精制包裝-批發-零售等六個環節,前面兩個環節在當地農民中完成,而收購至零售環節卻基本掌控在區外商家的手上。統計數字顯示,本地茶農與茶廠所得只占終端價格的20%,另外80%流到產地之外的各個環節。縱觀整個產業鏈中的收益,種茶(做茶)的明顯不如收茶的,收茶的不如拼茶(包裝)的,拼茶的不如賣茶的。
由于廣西目前的茶葉產品大多模仿區外產品,缺乏具有自身鮮明地方特色的茶葉產品,在市場上一直處于劣勢。明明產品規模大、產品種類多、品質好,卻難逃作為外省高端產品的“貼牌原料”之命運,這一現象已成為廣西茶業揮之不去的痛。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就拿紅茶來說,與廣西紅茶生產的快速發展形成相比,廣西紅茶至今未能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也基本上沒有本土的營銷力量推廣,大多由外省茶商收購之后再加工包裝,以外省的品牌上市。”
紅茶如此,花茶又如何呢?據了解,橫縣茉莉花茶生產絕大多數屬于貼牌加工,6萬噸花茶中自營品牌只占20%左右,有4.8萬噸產品是代外地企業加工。盡管橫縣茉莉花茶在區內幾乎無人不知,但目前在銷區市場的知名度還是比較低,產業鏈的包裝仍未跟上產業發展的要求,只能以低端產品生產為主。隨著銷區消費水平的提高,原來一直以低檔產品為主的山東、北京等市場,如今對低端產品的需求不斷減少,導致我區花茶市場連續5年沒有得到拓展,銷量難以增加。與此同時,生產資料和采花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也擠壓著本來就單薄的花茶生產利潤空間,企業盈利不斷減少,使得經營品牌、提高產品品質的動力進一步喪失,由此陷入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