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的茶俗
發布時間:2024-10-27 點擊:79
三泡臺茶價格 中國少數民族的茶俗
維吾爾族的茶俗:若去維吾爾族人家做客,一般由女主人用托盤向客人敬第一碗茶,而從第二碗開始,則由男主人敬。
倒茶時要緩緩倒入茶碗內,茶不能滿碗。
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將碗口捂一下,即是向主人示意已喝好。
喝完茶后,還要由長者作都瓦(默禱)。
作都瓦時,要將兩手伸開合并,手心朝臉默禱幾秒鐘后輕輕從上到下摸一下臉,都瓦即告完畢。
主人作都瓦時,客人不能東張西望,嘻笑起立,需待主人收拾完茶具后,客人才能離席,否則視為失禮。
維吾爾族人分居于新疆天山南北,飲茶習俗也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別。
北疆人常喝奶茶,一般每日需二茶一飯。
喝奶茶時,常以一種用小麥面制成的圓形面餅馕(為民族傳統面食)佐食。
北疆伊犁地區的婦女還有在喝完奶茶的液體后,再將沉于壺底的茶渣和奶皮一起放在口中嚼食的吃茶習慣。
南疆人則常喝清茶或香茶。
維吾爾族人的飲茶方式仍是沿襲我國唐宋時的煎茶或煮茶法。
煮茶用具,北疆大多使用鋁鍋,而南疆喜用銅質長頸茶壺或陶瓷、搪瓷的長頸茶壺。
喝茶時均用茶碗,一般用小碗喝清茶或香茶,而用大碗喝奶茶或奶皮茶。
此外,還有人喜食將糖放進茶水煎煮的甜茶,和用植物油或羊油將面炒熟后,再加入剛煮好的茶水和少量鹽的炒面茶。
藏族的茶俗:藏族飲茶,有喝清茶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名目較多,喝得最普遍的還是酥油茶。
所謂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攪拌,倒入竹桶內,冷卻后凝結在溶液表面的一層脂肪。
至于茶葉,一般選用的是緊壓茶類中的普洱茶、金尖等。
酥油茶的加工方法比較講究,一般先用鍋子燒水,待水煮沸后,再用刀子把緊壓茶搗碎,放入沸水中煮,約半小時左右,待茶汁浸出后,濾去茶葉,把茶汁裝進長圓柱形的打茶桶內。
與此同時,有另一口鍋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結一層酥油時,把它倒入盛有茶湯的打茶筒內,再放上適量的鹽和糖。
這時,蓋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并上下移動長棒,不斷捶打。
直到筒內聲音從咣當、咣當變成嚓咿、嚓咿時,茶、酥油、鹽、糖即混為一體,酥油茶就打好了。
打酥油茶用的茶筒,多為銅質,甚至有用銀制的。
而盛酥油茶用的茶具,多為銀質,甚至還有用黃金加工而成的。
茶碗雖以木碗為多,但常常是用金、銀或銅鑲嵌而成。
更有甚者用翡翠制成的,這種華麗而又昂貴的茶具,常被看作是傳家之寶。
而這些不同等級的茶具,又是人們財產擁有程度的標志。
喝酥油茶是很講究禮節的,大凡賓客上門入座后,主婦立即會奉上糌粑,這是一種炒熟的青稞粉和茶汁調制成的粉糊,也是捏成團子狀的。
隨后,再分別遞上一只茶碗,主婦很有禮貌地按輩分大小,先長后幼,向眾賓客一一倒上酥油茶,再熱情地邀請大家用茶。
這時,主客一邊喝酥油茶,一邊吃糌粑,這種不可多見的飲茶風俗,對多數人而言,真有別開生面之感。
不過,按當地的習慣,客人喝酥油茶時,不能端碗一喝而光,這種狼吞虎咽的喝茶方式,被認為是不禮貌、不文明的。
一般每喝一口茶,都要留下少許,這被看作是對主婦打茶手藝不凡的一種贊許,如此主婦便心領神會,又來斟滿。
二三巡后,客人覺得不想再喝了,就把剩下的少許茶湯有禮貌地潑在地上,表示酥油茶已喝飽了,當然主婦也不再勸喝了。
由于藏族喝酥油茶有著比其他民族喝茶更為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論男女老少,達到人人皆飲的程度,每天喝茶多達20碗左右。
很多人家把茶壺放在爐上,終日熬煮,以便隨取隨喝。
當地有一種風俗,當喇嘛祭祀時,虔誠的教徒要敬茶,有錢的富庶要施茶。
他們認為,這是積德、行善。
所以,在西藏一些大的喇嘛寺里,往往備有一個特大的茶鍋,鍋口直徑達1.5米以上,可容茶水數擔,在朝拜時煮水熬茶,供香客取喝,算是佛門的一種施舍。
在男婚女嫁時,藏族人還視茶為珍貴禮品,它象征婚姻美滿和幸福。
婆婆茶:新婚苗族婦女常以婆婆茶招待客人。
婆婆茶的做法是:將南瓜子和葵花子、曬干切細的香樟樹葉尖以及切成細絲的嫩腌生姜放在一起攪拌均勻,儲存在容器內備用。
要喝茶時,就取一些放入杯中,再以煮好的茶湯沖泡,邊飲邊用茶匙舀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