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東文龍鎮五棵樁茶園背景介紹(下篇)
發布時間:2024-10-25 點擊:72
五棵樁海拔已有2000米,順著古道往上走2個小時就到無量山主峰對面的黃草嶺,從黃草嶺翻越無量山走的是南詔國時修的國道一刊木通道。今天依然能看出,從御筆山后面的長地山村和山沖邦崴村→五棵樁→黃草嶺→刊木通道→景福勐令芹菜塘,這一路古道上的村寨都有300~1000年的古茶樹,這條古道通行千年,這一線古道上的古村寨南詔國時期都在種茶。
山沖邦崴、五棵樁、長地山這些古茶區,漢人們并不是第一個進去種茶,漢人們進入上述地點種茶是因為那個地點過去有村寨、有茶樹,漢人們后來進去不過是在老茶地上擴種茶園自明朝洪武年間上千的漢兵駐營屯守在錦屏壩子后,必然會出現漢到夷走的情況,面朝錦屏壩子的無量山東坡的烏蠻各支系大部分向無量山西坡和鎮沅方向遷移,有少數融入漢族,至遲在清朝末年御筆山一帶的山上已無純粹的彝族村寨。
今天御筆山后面無量山東坡山上的村寨幾乎全是漢族村,這些漢人都認同祖上是充軍來的,有的還記有家譜,祖上為江西籍、湖南籍、南京籍。從山沖邦崴、五棵樁、長地山各地點等行等距順坡栽的200年左右的古茶樹來看,都是中小葉,那是無量山高海拔地區本地的茶種。
二百年前漢人們在種茶時并沒有去西雙版納或臨滄地區引種,漢人們在御筆山種的茶仍是無量山銀生荼的傳種,漢人們種的茶樹其茶種引至烏蠻的支系倮倮人、侎俐人留下的古茶樹。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銀生古城遺址被御筆山抬著一方角,御筆山產的茶無法和銀生城分割,菜籽地、五棵樁茶地里的茶無論過多少年都有資格歸入銀生茶家族。本內容來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無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