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合理,茶行業的潛規則,這是關于茶葉拼配的“秘密”
發布時間:2024-10-23 點擊:50
茶葉拼配是指將多種形式不一樣,質量不一樣,但是具有一定共性的茶葉拼合在一起,它是常用的提高或者穩定茶葉品質,擴大數量,獲取較高經濟效益的方法和手段。
我們有許多人是不喜歡拼配茶的,認為不純潔,感覺喝起來不明不白的,但是從世界范圍來看,拼配茶必然是主流。
最初的拼配茶,是為了降低成本,之后逐漸就發展成了是為了好喝,再后來就變成了創新手段。形成獨特配方以后,可以防止他人仿冒,其實在國外已經早幾百年就研究拼配了。
那我們今天就來扒扒茶葉拼配的“秘密”。
我們發現茶葉的拼配,它是個潛規則,在很多茶產區,一直都是“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的開”,如今的資訊已經這么發達了,還有大量的茶人游走在茶山上,互通信息,所以也沒必要再遮掩這事了,加之大眾的接受度也在日益提高,一些拼配思路和成分已經漸漸公開,這樣反倒是讓人放心了。
那么關于茶葉拼配的流行或者是存在其實主要涉及這幾個方面:
第一個就是不得不拼配。
正如一個好漢三個幫,想要成功,就必須組建團隊,不一樣特長的人結合起來,會更容易互補長短出成績。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即便是再好的茶,也一樣能挑出毛病來,有的茶是香氣好,但是滋潤淡,有的湯水滑,但是口感不夠豐富,還有一些茶,可能是廠家覺得耐泡度不夠,或者是想要提高茶的韻律,香氣這些方面,做出一些改變和提高。
可以講沒有什么茶,是能夠做到色,香,味,型,韻,氣都兼顧好,平衡好的,這茶跟人一樣,都是優點越突出,缺點就越明顯,如果想要一個面面俱到的茶,那除了拼配,其實沒別的路可走,再有就是廠商,每一季的茶他不一定都能夠賣光,余留下的茶扔掉,還是拼配進新茶了,也是個需要面對的問題。
另外有些茶區的茶很受追捧,但是產量極低,價格已經高得離譜了,仍然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比如說云南的班章,冰島,曼松這些名茶,還有武夷山的牛肉馬肉,什么三坑兩澗的這些茶,如果是不推廣匹配,增加產量,但難以解決這個供需的矛盾,這實際上是出現了狼多肉少的現象,又好比是大家都想吃干飯,可是人太多不夠吃的,那就只好吃干飯里面添水,變成粥,這樣大家可以跟著嘗嘗味道,起碼是不會太失望。
第二個就是拼配的形成。
茶葉的制造成本越低,生產者的利潤空間,和銷售方面就會越便利,同樣差不多的東西,買便宜的就是大眾常有的心理,價廉物美,一直都是商業上比較重要的優勢和宣傳點。此外為了滿足低端市場需求,那降低成本它是必須的。
在鐵觀音盛行的那幾年里,大約就是2010年前后吧,我無數次的喝到沒有鐵觀音的鐵觀音,用一些價格比較低的黃金貴,本山,毛蟹這里,拼出來的鐵觀音,我常見到的時候,有的會加一點鐵觀音,加一些隔年陳的,或者是夏暑茶,便宜的質量差一些的,有的干脆就是一點都不假,我一直把這種茶當做是反面教材,稱呼為假的鐵觀音。
直到有一次,我在安溪遇到位行業前輩,一個當地協會的好像秘書長還是什么會長,聊了很長時間,在我一再的追問之下,他就講,說安溪的茶你可以理解它都是鐵觀音,不要去糾結什么成分,當時的一瞬間,我的反應就是很想給他兩拳,怎么能把騙人說的這么堂堂正正的。
那到了今天,在茶行業這么多年之后,我有些明白了,參照武夷山大紅袍喝普洱茶等茶界的一些現狀,他實際說的沒有問題,有一定道理,關于一類茶的認知,其實可以是多條規則并行來看,比如許多茶的根源是同一種茶樹,經過多年的培育繁衍,發展出了新樹種并給這些新樹種起了新的名字,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個家族,有血緣關系的兄弟姐妹,是遠親近親的關系,如果是稱呼這個家族名字,那里面的成員都是有輩分的,他們之間的交集也是必然的。就比如說我們中國的很多詞匯,都是有著廣義,狹義和定義的說法,如同我們講茶道,茶藝,很多人的理解都不一樣,但并不妨礙它的存在和弘揚。
有時候還會出現另一種情況,比如某些茶它的工藝不變,但是原材料經常會變動,或者是復合在一起來制作,如果茶農覺得種的茶樹不夠好,隔年換種另一種高產的,或者是發芽早的茶樹,但是他做茶的這個成品名字是不會變的。
一款茶的命名,有可能是偏向于文化民俗上的傳承,還有可能是根據農學科學起的名,我們看多數的茶成品茶的名稱,跟他樹種名稱是相符的,這種是常見也好識別的,另外有一些茶是根據制作工藝起名的,比如說根據大紅袍制作工藝做的茶也被叫做大紅袍,還有像臺灣地區制作的鐵觀音,傳統上的認知就是無論哪種茶葉子做原料,按照鐵觀音制作方法加工出來的,在臺灣都是叫做鐵觀音的,此外還有一些茶是根據地名來的,比如臺灣的阿里山烏龍茶,梨山烏龍茶,大禹嶺高山烏龍茶等等,以上這些茶葉的命名原因,就無形中給茶葉拼配,留下了很大的空間,當然拼配的復雜性,也造成了我們工作中辨識茶葉的困難,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