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最初利用與起源簡介
發布時間:2024-10-22 點擊:45
人們最初飲用的茶葉,大都是從茶樹上直接采摘和末經加工的鮮葉,這種鮮葉是很難保存在地層中也難以留下痕跡的。我們從長沙馬工堆漢墓出上的情況也可獲得一定的說明。在馬工堆墓中出上的登記隨葬物品的竹簡中,有筒單的記載;在出上的大量竹筒中,也發現捆有“筒”木牌的筒。有學者考證即“橙,系《爾雅》指茶的橙。漢朝茶的飲用和生產在巴蜀和荊楚就已比較發展,這時煮飲的茶葉也已不是鮮葉而是加工的成茶。
經過十燥加工的茶葉在馬工堆這樣密封、防腐良好的墓穴中都末能夠找到它們的殘跡,試問,我們在現在南力一山重崗連的蒼茫山間,何處去找最先飲茶者的遺址?找到這樣遺址,又怎么能發現和分辨最先飲用的茶葉?第二,歷史的常識告訴我們,茶器或茶具,是在茶葉生產和飲用的一定發展階段上產生的,人們最初烹煮和盛、飲茶葉用的,也就是當時人們日常使用的灶器和食具。史前還沒有形成專門的茶器,要求考古提供茶器來證明史前是否已經飲茶,這能說不是一種故意的作難嗎?所以,我們認為與其等待不可能獲得的證明來證明,還不如接受已經有些能可證明的證明為好。說到底,我們是相信我國飲茶“發乎史前”的。
我國有關神農的傳說,不但為我們顯示了飲茶起源史前的線索,而日_也為茶葉的發現、利用以至發展為飲用的過程,提供了這樣一個輪廓。前面我們據陸羽《茶經》,已指出,神農時代的下限,是傳說中的“炎帝”時的原始氏族社會末期。這里,據上面所引的《新語》和《淮南子》內容,我們也不難確定,神農時代的上限,當是前農業的原始采集階段。
人們在前農業的采集經濟活動中,通過不同的需要,“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災”,發明了農業;為使大家“知所避就”,“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創建了原始的醫藥。從采集的這二個不同用途和發展來說,茶的發現和利用,顯然不是與農業(食用)而只能是與原始醫藥相聯系的。古籍中所謂“神農嘗百草,-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反映的,也正是這一背景。這就是說,神農的傳說資料還為我們顯示,茶的發現和利用,最初不是作為飲料而是作為草藥顯之于世的。
關于茶由藥用再發展為飲用的看法,這在學術界,不存在不同的意見。那么,究竟是什么時候,茶由藥用發展為主要用作飲用的呢?這就眾說紛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