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普洱茶圈里的一些賣茶套路和騙人話術
發布時間:2024-10-20 點擊:92
普洱茶真正在大陸地區的興起不過是本世紀初至今幾十年間的事情。從默默無名到世人皆知,從價格低廉到身價昂貴,均發生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間,和所有高速發展的事物一樣,榮景的背后必然有泥沙帶起,普洱茶市場實在是一個大坑套小坑的兇險之地。
打開淘寶,搜索普洱相關信息,你會看到大量令人哭笑不得的場面——數百乃至數十元一餅的七子餅茶、印級茶甚至號級茶,價格可議,量大優惠……除了低廉的價格,商家往往還貼心的附贈了精心編纂的老茶專屬故事,雙管齊下,難免有消費者會成為一出出屢見不鮮的業界鬧劇的主人公之一。
目前來說,任何行業都無法徹底規避騙局,茶行業亦如此,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事例不在少數,甚至有新晉茶友發出“一入茶門深似海,從此良知是路人”的感嘆。
其實,大多騙局的故事橋段和套路都非常相似。那么都是些什么套路?如何識破茶圈騙局?買茶又需要注意什么?
一.先帶大家了解下常見的賣茶套路
套路一.極端價格
關鍵詞:9.9元包郵、低價回饋、假一賠十
電商的出現與紅火,可謂讓咱們平頭老百姓撿了不少便宜。但對于茶來說,電商平臺上價格過于便宜的卻是“危險信號”。
諸如“9.9元包郵的老班章”、“低價回饋冰島古樹只要68元一斤”等等,還一定要在產品頁面上用街邊打印店5毛設計字體寫著大大的“假一賠十”“買一送一”等字眼。
你以為反正價格便宜就試試水,殊不知收到貨后都不知道買的是什么鬼——香精味濃郁的鐵觀音、發酸的普洱、湯色渾濁的金駿眉……完全是花錢找氣受。
關鍵詞:我貴,我很貴,我超級貴
甭管什么茶,先標個998元、1998元、8888元……仿佛每一片茶葉都自帶光環特效——“我是好茶!”
雖然太便宜的肯定不是好茶,但貴的也不一定都是好茶,還很有可能是個坑,比如《288萬“億兆豐”老茶騙局重現江湖,萬元重獎征深度內幕!》,人傻錢多的多半會被套路住。
應對方案:
掌握好兩個原則:一不貪圖小便宜,二不盲目崇拜價格。建議選擇品牌廠家的產品,明碼標價且分段位,入門級、標桿級、玩家級分類清晰,可根據自己的茶齡進行選擇,不至于買到假茶傷錢又傷心。
套路二.偷梁換柱
關鍵詞:十大名茶
這是很典型的茶界套路,畢竟很多人對于茶品種都是一知半解。尤其是在大型茶葉市場里,很多老板一看你什么都不懂,經常會偷梁換柱,把普通規格的茶說成近似的名茶。
比如兩三百一斤的貴州龍井,非要按三五千一斤的西湖龍井賣給你,你還美滋滋地發朋友圈,沒成想花高價買了冒牌貨,你說虧不虧?
應對方案:
茶不一定都是壞茶,但花了高價心里也不是個滋味。建議買茶前多做點功課,然后多試喝幾種,或者及時咨詢懂茶的朋友,總之一句話——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不要腦門一拍就掏錢。盛易祥。
套路三.專屬定制
關鍵詞:一條龍、親手制作
去茶館喝茶,若毫無保留地展示了你的購買欲望,大多老板都會推薦你“私人定制”的茶:“現在市場亂,我們從來不喝別人家的茶,自己做的才最放心,你看這是我去茶山親自選料、監督做的,雖然貴點但茶是真好……”
你喝了一口,誒,感覺還行,瞬間覺得簡直太靠譜啦,頭點得跟小雞啄米似的,馬上大手一揮,“老板給我來3斤,下次還來你家買”,分分鐘幾千大洋就離你而去。
等你拿回去給茶友炫耀,結果被證實也就值百來塊錢,那頃刻間破碎的心,怕是用502都粘不回來。
關鍵詞:代買
代買路數多是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專業性”,比如昨天評了什么茶,今天又和哪位業內大咖合影了,再來點詩詞歌賦,明面上一看,喲,是個懂茶的文化人兒啊,靠譜,朋友,給我來十斤!
然而,這些茶通常沒有品牌、包裝,但都號稱是從茶農手里拿來的原生態好茶。打著“省掉中間環節的費用”,其實給你的是什么都沒有保障的產品。
曾有茶友托買手購得的所謂“冰島古樹”,但怎么都覺得那股子甜味很“人工”,最后找了專人一看果不其然,這哪里是冰島,是冰糖還差不多。
應對方案:
當然,也不排除這里面真有能人,但防人之心不可無,掏腰包前最好充分考察。有樣品,就多找幾個信得過的人分析,以降低風險。
賣茶的套路不少,讓人防不勝防。為了買茶不被騙,常見的幾種騙人話術不得不了解:
1、“不苦不澀不是茶”
這或許是忽悠指數最高的一句話。茶通常都會有苦澀味,但好的茶苦澀能化,并回甘回甜,越好的茶化得越快,回得越快。如果茶葉苦澀后不會回甘,長時間停留在口腔,即“不能化”,就是劣質茶。消費者一定要警惕這句話。
2、“我這茶雖然香不好,但是韻好”
茶韻是品飲茶湯時所得到的特殊感受,是一種感覺、一種境界,而香氣是判斷茶葉好壞的最基本標準,連香氣都沒有,還談什么韻?
3、“我這茶是純天然的野生好茶”、“野生茶才是好茶”
茶葉是人工馴化的經濟作物。小喬木、灌木類的茶樹都是長期人工馴化的結果。沒有人管理的野生茶,無肥力、無除蟲除草等,茶葉生長未必就好,質量不一定有保證。何況誰有那么多時間去給你采野生茶,而且還量產?
4、“這個茶只有我家才有”、“你只有在我這里才喝得到這樣的茶”
這句話嚴格意義上也未必是忽悠,可是“獨有”不等于“好”;不能因為所謂“私房定制”的概念就漫天要價。
5、“茶農茶才是好茶”
這個概念具有忽悠的成分,廣大茶農的生產條件有限,沒有完整的精制工藝,生產的毛茶未必就真的是好茶。不然要那么多設備和茶廠干嘛?
總而言之,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里頭的門門道道多得很,新手買茶交學費很正常,入坑了跳出來就是。簡單點來說,判斷一款茶好不好,入口時如若每一處感官都能好好享受這款茶,不用猶豫,就是它了!多喝多交流,日積月累下來,什么好,好不好一品一看、一品便知!
來源:茶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