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東莞存茶流通問題和茶倉技術條件
發布時間:2024-10-20 點擊:54
一、茶倉技術條件
目前業界關于東莞茶倉的討論很多。普洱茶、黑茶的后陳化是需要一定的溫濕環境的,并非越干燥越好。存茶的溫度最好保證在30~35℃,太低了氧化的速度會變慢;濕度最好保持在75%左右,太干了不利于酶促發酵。
梅雨時節,必須做好茶倉防潮措施,否則會有霉變的可能。如果是大倉茶(倉庫面積300平米以上,存茶空間占70%以上),在梅雨天只要緊閉門窗,室內的濕度一般都不會超過80%。如果是家庭和小倉存茶的話,就需要密封或借助抽濕設備。市場上現在有的打著南方自然倉而帶有倉味的茶,實際上可能要么是入倉茶“退倉”后,給茶找個“非入倉”的名號,要么是沒注意防潮,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霉變。由于普洱茶吸濕性很強,在北方不注意防潮同樣會產生霉變。根據大倉存茶經驗,基本不用借助抽濕設備的,更沒有霉變的現象。只要是曬青茶,在東莞大倉儲存,七年就能獲得干倉陳茶的效果,苦澀基本退盡,湯色紅亮,滋味甘醇順滑。具有陳茶的口感特征。
二、東莞存茶流通問題
2015年2月,東莞市貿促會、東莞市茶文化促進會、東莞市茶葉行業協會在東莞市文學藝術院會議室聯合舉辦“東莞市茶行業‘走出去’戰略研討會”,與茶界專家、學者、茶葉市場代表、茶企代表、茶媒體以及資深茶人共同就如何促進東莞茶行業進入新一輪發展階段和如何推動“東莞茶倉”整體概念抱團“走出去”進行了深入研討。
1、“賣老存新”良性循環尚未形成
東莞藏茶群體數以萬計,私人藏茶達數千噸也不是個別,幾百噸計的極為普遍,不少藏家倉儲面積幾千方至上萬方,經營普洱茶的茶莊達幾千家。隨著市場更理性地看待普洱投資及原有存量消化緩慢,目前市場也出現了流通不暢的憂慮。東莞市茶葉行業協會會長盧樹勛認為,當前東莞存茶主要涉及三方面問題:
其一,對普洱茶的投資,應該先完成后陳化,變成消費品。優質的普洱茶一般要十年才能走完這一過程,東莞大量的普洱茶是2004年以后的產品,陳化不完全,必須耐心走完這一過程。
其二,由于早期藏茶者不專業,所藏的有些產品原料不好,部分不是用曬青工藝制成的,對這類品質較低的茶品,有的真的很難實現預期的投資報甚至不能陳化為老茶,這是一個行業在成熟中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其三,對于經營者,必須明白現在東莞的存量已較大,而東莞本地的消費市場太小,東莞的藏茶必須流入更大的市場才能賣老存新。形成良好的投資循環。當然東莞有規模的藏茶始于2004年,還不夠十年,賣老存新的循環還沒真正形成。所以,如果用一場比賽來形容的話,我們還處在上半場。
2、政企聯手、抱團“走出去”時機已成熟
東莞市貿促會會長李文峰認為,根據市政協辦公室發布的《關于我市茶葉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批示精神及《關于研究茶葉行業扶持政策的工作方案》,市貿促會著重通過會展業引導和推動我市茶葉產業的發展,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市貿促會已向市政府提請關于會展業的扶持政策措施報告,建議包括:
一是有效監管我市茶業展會的數量和質量,規范“茶博會”的使用規則,扶優扶強,重點塑造5月和9月“東莞茶博會”的品牌;
二是結合“東莞茶博會”打造“東莞茶文化旅游周”活動;
三是以“東莞茶倉”為主題概念,鼓勵和組織我市茶葉企業抱團“走出去”,以打破區域代理經營權的地域限制,整體宣傳東莞茶葉行業品牌形象;
四是建議研究設立東莞市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制定資金扶持政策。
廣東省茶促會會長、東莞市茶促會會長蔡金華表示,這是三會首次合辦類似研討會,也是政企首次坐下來研究“東莞茶倉”抱團走出去的戰略及布局。經過這些年的驗證,東莞地理環境對茶葉發酵的正面影響也得到了證明。“可以負責任地說,東莞有好茶,有老年份的好茶,有各種品牌的老年份的好茶。”蔡金華認為,政企聯手,推廣“東莞茶倉”整體概念,行業企業抱團走出去的條件已經成熟。
東莞市茶葉行業協會會長盧樹勛認為,“東莞茶倉”是時候走出去了。他表示,東莞茶展很多,但不能局限于銷售茶葉,要避免東莞茶業展會的“亂”象,應該重點打造5月的“東莞國際茶業博覽會”和9月的“東莞秋季茶葉博覽會”品牌,重點地、高規格地研究和引導外地茶商走進來,留住匆匆而過的外地買家。這樣,“走出去”之后才能更好地把“引進來”的拳頭收回來。
3、盡快打響“東莞茶倉”地域品牌
東莞存茶如何走出去?業界資深人士在2015年初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東莞茶倉”標準,打造專業倉儲品牌
在東莞的加工、貯存經營的茶企中建議推行標準化戰略,并將茶葉標準化分類,建立東莞倉erp(進銷存),打造“東莞茶倉”聯盟品牌,讓大小茶莊的存茶流動起來,讓大家都擁有“大茶倉”;同時,建立“東莞茶倉”準入與篩選標準,并對外公布,營造一個準入標準高的行業形象,擴大東莞品牌影響力。
(2)制定東莞茶行業公約,提高行業整體水平
東莞茶企應避免惡性的同行競爭,需肯定同行、尋求合作點,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制定高于全國茶行業標準的東莞茶葉行業公約,并引導和鼓勵我市企業的產品標準高于公約水平,全面提高東莞茶行業水平,擴大“東莞茶”在全國市場上的影響力,實現企業互利互贏。
(3)發揮展會點帶面效應,實現全方位“走出去”
“東莞茶倉”只在展會方面“走出去”的形式過于單一,還應該要在多源地實現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對接企業,拓寬市場渠道。通過參展,與當地政府、商協會、茶企對接,舉行推介活動、論壇/峰會、采購洽談會、參觀茶產區/專業市場等活動,同時建立“東莞茶倉”官網/微信/微博、發揮媒體宣傳效應、打造電子商務平臺、開拓ata單證冊服務,尋求多方資源合作,實現全方位“走出去”。
(4)加強政企溝通,爭取政府多方面支持
政府與茶行業,及茶行業內應加強溝通,多組織交流會、座談會,及時更新和反饋行業信息,使“走出去”步驟流程具體化;同時,爭取得到政府在資金上,以及在服務、媒體宣傳、對接機構等方面的支持,打造“東莞茶倉”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的整體形象。
(5)打破區域代理限制,形成獨有“莞倉”特色
東莞茶企抱團“走出去”將通過以下三方面解決區域代理限制這一瓶頸問題:
①東莞茶企抱團“走出去”應以整體形式參與國內外重點展會,設計“東莞茶倉”形象品牌館,同時應注重文化輸出,將東莞的特色文化提煉并推廣,打造真正意義上“東莞茶倉”配套服務、茶藝文化等極具獨特性的莞式服務;在“走出去”的同時,也需要注重把外商外資的“引進來”;
②“走出去”時,應精心設計并統一“東莞茶倉”標識,如專用logo、展位形象等,建立莞式“東莞倉”標志性主題文化,形成強大的極具東莞特色的文化形象;
③“走出去”時應以在東莞倉儲5~10年的優質“年份老茶”作為銷售、宣傳的主體,這既能打造“東莞茶倉”提高了自身特色及保護門檻,也能在不打亂其他省市茶業市場的基礎上站穩腳步。
為進行持續性的深入調研,鞏固會議成果,東莞市貿促會、東莞市茶文化促進會、東莞市茶葉行業協會將會繼續聯手,以品茶會形式組織茶企定期開展小組專題討論,收集和整理數據,盡快匯編成專題調研報告,一方面為市政府制定扶持茶葉行業發展政策提供有效依據,另一方面希望此報告能反饋給本市茶葉企業作為市場的參考信息,為形成東莞茶企“走出去”的具體方案提供準則參考。
附:
東莞茶倉,是時候揚名立萬了
東莞茶倉概述:是什么讓東莞成為公認的“東莞茶倉”
東莞茶倉起源:愛喝茶的東莞人,帶動了茶市的興起與繁榮
解讀云南普洱茶茶倉形態及規模
本章資料來源:①鄭少烘、高飛《我所知道的莞藏普洱》,②謝度元《關于普洱茶倉儲的幾點想法》,③白馬非馬《普洱茶產業10年變遷史(2001—2011)》,④老茶鬼《恐怖的普洱老茶翻新“技術倉”》,⑤高飛《2013年東莞茶業消費走勢、市場情況介紹及展望》,⑥東莞市貿促會《聯手兩大茶協會推動“東莞茶倉”品牌走出去》,⑦華夏茶博匯陳菲兒《“莞藏靚茶”早已成為東莞一張茶名片》。
特此聲明:本文源自《東莞茶倉白皮書(2015)》一書,內容由“老茶鬼微刊”授權發布,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任何立場,圖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