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有講究,以下是關于泡茶的幾個常識性知識
發布時間:2024-10-15 點擊:56
1、四季喝茶各不同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其道理在于:春季,人飲花茶,可以散發一冬積存在人體內的寒邪,濃郁的香苛,能促進人體陽氣發生。夏季,以飲綠茶為佳。綠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熱、消暑、解毒、止渴、強心。秋季,飲青茶為好。此茶不寒不熱,能消除體內的余熱,恢復津液。冬季,飲紅茶最為理想。紅茶味甘性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助消化,補身體,使人體強壯。
2、不是越新鮮越好從營養學角度來講最新鮮的茶葉其營養成分不一定是最好的,因為所謂新茶是指采摘下來不足一個月的茶葉,這些茶葉因為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有些對身體有不良影響的物質,如多酚類物質、醇類物質、醛類物質,還沒有被完全氧化,如果長時間喝新茶,有可能出現腹瀉、腹脹等不舒服的反應。太新鮮的茶葉對病人來說更不好,像一些患有胃酸缺乏的人,或者有慢性胃潰瘍的老年患者,這些人更不適合喝新茶。新茶會刺激他們的胃黏膜,產生腸胃不適,甚至會加重病情。
3、不是人人都能喝雖然茶葉中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飲茶能清油解膩,增強神經興奮以及消食利尿,但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飲茶。一般來說,每天1—2次,每次2—3克的飲量是比較適當的,對于患有神經衰弱、失眠、甲狀腺機能亢進、結核病、心臟病、胃病、腸潰瘍的病人都不適合飲茶,哺乳期及懷孕婦女和嬰幼兒也不宜飲茶。
茶會使人“興奮性“過度增高,對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等造成不利影響。有心血疾患的人在飲用濃茶后可能出現心跳過速,甚至心律不齊,造成病情反復。
4、不是隨時都能喝臨睡前盡量不要喝茶。這點對于初期飲茶者更為重要。很多人睡前飲茶后,入睡變得非常困難,甚至嚴重影響次日的精神狀態。有神經衰弱或失眠癥的人,尤應注意。
進餐前或進餐中少量飲茶并無大礙,但若大量飲茶或飲用過濃的茶,會影響很多常量元素(如鈣等)和微量元素(如鐵、鋅等)的吸收。應特別注意的是,在喝牛奶或其他奶類制品時不要同時飲茶。茶葉中的茶堿和丹寧酸會和奶類制品中的鈣元素結合成不溶解于水的鈣鹽,并排出體外,使奶類制品的營養價值大為降低。
茶中所含大量鞣酸,一旦與肉、蛋、海味中的食物蛋白質合成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質,會使腸蠕動減慢,不但易造成便秘,還會增加有毒或致癌物質被人體吸收的可能性。
綠茶和枸杞都可以分別用開水沖泡飲用,對人體很有益處。有不少人干脆就把它們放在一起沖泡。但是,綠茶里所含的大量鞣酸具有收斂吸附的作用,會吸附枸杞中的微量元素,生成人體難以吸收的物質。因此,專家建議:上午喝綠茶,以開胃、醒神;下午泡飲枸杞,可以改善體質、利安眠。
飲酒后,酒中乙醇通過胃腸道進入血液,在肝臟中轉化為乙醛,乙醛再轉化為乙酸,乙酸再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酒后飲茶,茶中的茶堿可迅速對腎起利尿作用,從而促進尚未分解的乙醛過早地進入腎臟。乙醛對腎有較大刺激作用,所以會影響腎功能,經常酒后喝濃茶的人易發生腎病。不僅如此,酒中的乙醇對心血管的刺激性很大,而茶同樣具有興奮心臟的作用,兩者合而為一,更增強了對心臟的刺激,所以心臟病患者酒后喝茶危害更大。
5、如何沖泡一壺好茶要沖泡一壺好茶要注意的事項為茶葉、水、溫度、時間、茶具等,只要掌握這些要素,必能沖泡出一壺好茶。
1. 茶葉好,茶量適中。要沖泡一壺好茶,選擇高品質的茶葉是必要條件。基本上,沖泡一杯紅茶約一茶匙或6克的茶葉量,用150-200cc的熱水沖泡;沖泡壺茶則視容量大小決定。條形茶可沖泡2-3次,碎茶或茶袋泡至香味及湯色已盡即可。
2. 水質與水溫。自古飲茶即注重水質,好的水可以讓茶益加發揮其甘醇美味。一般而言,無色無味且含氧量高的水最適宜用來泡茶,又以泉水、井水及溪水最佳,市售的礦泉水若是純水或天然水亦可代替。
家中的自來水由于多添加有氧,宜在大容器中靜置一夜,待氯氣散失再以煮沸。此外,煮過的水則空氣已減少,若二度用以煮沸沖泡,會使紅茶特有的芳香及色澤大打折扣。 至于沖泡的水溫要在90-100℃之間。最精確的做法是以溫度計測量,但如此未免失去情趣,一般的做法是讓水沸騰后,熄火稍待片刻再行沖泡,等待時間的多寡需視室溫而定。若難以控制時間,另有方便之法為“高沖法“,即將熱水壺高舉,如此熱水注入壺中時會有一段緩沖,亦有降溫效果。
3. 沖泡時間。要沖泡出一壺好茶,泡好后茶葉需與茶湯分離,此時沖泡時間的掌握便成為關鍵。若沖泡時間過久,則茶葉中的單寧酸和兒茶素會全部釋放出來,使茶湯變得苦澀。反之,沖泡時間過短,茶葉中的氨基酸釋放量不足,則泡不出茶的香馨,茶湯會帶有明顯的水味。若無法以時間控制,可根據茶湯的色澤來判斷,只要茶湯顏色正確,必可泡出一杯好茶。由于不同茶葉的茶湯色澤不同,必須憑經驗加以判斷,但大體來說,茶湯要明亮清澈、色澤瀲艷,不可有混濁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