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的茶樹,特有的獨山小葉種!
發布時間:2024-10-08 點擊:50
六安瓜片是歷史上有名的綠茶,也是自古而今口口相傳的名茶之一。實際上,目前各地不同的綠茶制作工藝大致都是從江浙地區傳開,其中一路,飄移至北緯31度的安徽六安,落地生根。后起的六安瓜片不及江浙的西湖龍井和碧螺春知名。喝瓜片的,多是出生在安徽省內的茶客,從小耳濡目染,建立起了深厚的味覺感情。那六安瓜片的茶樹是什么品種呢?
六安瓜片的茶樹品種
六安瓜片的核心產區在金寨縣的齊山村(黃石沖)響洪甸、鮮花嶺、龔店;裕安區的獨山,雙峰、龍門沖、石婆店鎮三岔村、沙家灣村,以及霍山縣的諸佛庵一帶,皆位于大別山北麓。這里匯集著五大水庫,雨季里云山霧繞,茶樹攀山棲水而生。當地人還認為,這里特有的獨山小葉種茶,是制成六安瓜片的最佳原料。
從品種來說,六安瓜片的傳統品種,當地人稱“笨茶”,“笨”是本地原生之意,生命力強韌、發芽晚。(關于笨茶,武衛權先生認為以獨山小葉種和齊山中葉種兩個茶樹品種為主。)而茶谷所植之茶,早期遺留下來笨茶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龍井43號、黃金茶、白茶(類安吉白茶)等流行的品種,這類流行品種具有高產、早產等疾速搶市的優勢,符合消費市場“明前”嘗鮮的期待。但是,其韻味較之傳統品種,卻是望塵莫及了!
六安瓜片的制作工藝
谷雨前十天,瓜片鮮葉長到了“開面”,才是它適宜采摘的時間。六安瓜片采摘時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這樣的瓜片滋味鮮濃,耐沖泡。如果說西湖龍井和碧螺春是早春之味,那么谷雨時節的六安瓜片便是暮春之味。前者意在爭春,后者則飽含些對春天的挽留了。
瓜片鮮葉采回需要及時扳片,除去芽頭和茶梗,分成嫩片、老片。在烘焙上,多數綠茶常是先烘以高溫,再逐漸降溫,而六安瓜片是唯一一種先使用低溫再進行高溫的烘焙方法的綠茶。六安瓜片鮮葉的制作工藝獨具特色,講究火工,稱為“兩鍋三火”。兩鍋即分為生鍋和熟鍋,生鍋高溫翻抖殺青,去除青草氣,熟鍋低溫炒拍理條。“三火”指分為毛火、小火、老火,三次進行烘火?;饻叵鹊秃蟾?,拉老火為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拉老火的過程為“火光沖天,熱浪滾滾,抬上抬下,以火攻茶”。以木炭明火快烘,場面壯觀。
每籠投茶3~4公斤,由兩人抬烘籠,放在炭火上5秒左右,立刻抬下翻籠,輕輕翻動發燙的茶葉。依次抬上抬下,邊烘邊翻,每籠茶杯抬上抬下烘翻120~160次,一個人一天烘籠下來,等于走了十幾公里的路。并且需要“抬籠快、翻籠勻、拍籠準、放籠輕”。在邊烘邊翻的過程中,茶葉得到充分干燥,用手一揉,即成寶綠碎末,這也是判斷六安瓜片品質的重要一項。
老火對形成茶獨特的色、香、味、形起著決定作用,老火拉到100多次,茶葉內在的有機物在極高溫下滲出,形成白霜,將一片普通的葉子緞制成了形如瓜子,寶綠帶霜,帶著奇崛底蘊與香氣的六安瓜片。
重火候的六安瓜片,喝起來茶湯力道十足,如果說明前淡雅的綠茶是清純少女,那醇厚的六安瓜片便是極具風韻的貴婦了。
抓一小把六安瓜片,大約3克左右,放到茶杯里,用90℃的水,沿杯壁緩緩注入到三分之一的量,輕搖茶杯,葉子本身的香氣,山林泥土的香氣,撲面而來,是一般綠茶所不能比的。一分鐘半以后加水,再等待一分半鐘就可以開始品嘗茶湯了。六安瓜片續水采用的是留根法,留三分之一的茶湯再續水。
蕩漾在杯中的瓜片,無芽無梗,有著“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氣勢,猶如片片夏荷浮動,映襯下的茶湯泛著碧綠的光澤,煞是動人,讓人還沒喝就已經被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