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膳——最是清雅精致家常味
發布時間:2024-10-06 點擊:45
若說茶葉蛋是最家常的茶膳,好像太“污”了茶的清雅。翻古書看記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文五卯,茗菜而已。”古人的腦洞似乎又與我們不一般大。
不過,清代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還是挺親民的,他們鐘愛的杭州龍井蝦仁和“樟茶鴨”,好像材料不俗,視覺清晰,名字平實有品,令人垂涎三尺而向往之。
茶葉歷史久遠,國人將之與油鹽醬醋一起入餐,只想想,就去葷解膩清香有韻。特別是日本人,將我們的國粹發揚光大到不得不令我們膝軟——竟然在1802年出現的《名飯部類》中就記有11種用茶做的菜品。
柴米油鹽醬醋茶,用茶入食自古就有。
武帝蕭頤永和十一年遺詔中說:“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去熱)……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恐輞爽,不昏不睡。”這些記載都說明茶葉發現后,首先作為解毒、祭品、藥用,以后才是食品、飲用。
日本榮西禪師在中國留學,回國后于1191年出版了《吃茶養生記》。藥食同源,作為藥用的同時也就開始了食用。
《柴與茶博錄》中記載:“茶可食,去苦味二三次,淘凈,油鹽姜醋調食”。
《膳夫經手錄》中也說:“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已后盛矣。”《救荒本草》更把茶葉作為一種食物充饑了,書中記載:“救饑,將茶葉嫩葉或冬生葉可煮粥食。”
《茶經》七之事中記載了《釋道該說續名僧傳》中說:“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遇沈臺真,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這是說在武康的小山寺里有一個姓楊的老和尚叫法瑤,年老只吃茶為食,齊武帝聽到感到奇怪,就叫他進京親見,一見后確是七十九的老和尚,靠吃茶養生長壽。到殷周時,茶不僅用作藥物,而且開始成為飲料,此后世人便開始有了喝茶的習慣。
唐《茶賦》載,茶具有“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梢?,古人常有用茶水來伴飯的飲食經驗,清代才子紀曉嵐更是每天將茶當做蔬菜食用。
有個吃貨的主子,就有勤快請賞的廚子。
相傳,清末安徽的廚師就在用“雀舌”、“鷹爪”等茶葉去炒河蝦仁了。美食家高陽在《古今食事》里也曾提及:“翁同創制了一道龍井蝦仁,即西湖龍井茶葉炒蝦仁,真堪與蓬房魚匹配。”
以茶入菜,不僅口感上清新、自然,餐后還會唇齒留香。
畢竟,攀附一個“茶”字,就顯得講究,所以,茶膳以精為貴。比如春芽龍須這道菜,選用當天采摘的綠豆芽,掐頭去尾,摻以當年采摘的水發春茶芽(去掉茶梗及雜葉),微咸、清香、白綠相間,用精致小木盆上菜,深受顧客喜愛。
茶膳口味多酥脆型、滑爽型、清淡型,一般選用春摘,吃的不僅是溫飽,同時,身心都沐浴在撲面而來的山野清新氣息中。
茶膳當以茶為主,蔥、姜、蒜等重味的作料很容易喧賓奪主失了本真之意,所以傳統茶餐一般是粵菜和淮揚菜中才有。隨著新中餐潮流的發展,一些重口味的菜品,如川菜也引入了茶膳。
茶因為品種不同而有不同的香氣,這應視菜的主要材料來決定取哪種茶相配。如鐵觀音沖泡之后散發濃郁的蘭香,茶性清淡,適合泡出茶湯做餃子;而烹蝦、蒸魚適宜用綠茶湯;普洱茶適合做鹵水汁;碧螺春適合將茶葉搗碎混合一起做羹湯。
在日本料理中,茶膳也隨身見影,多數是以抹茶制作各種糕點。現在抹茶也在西式蛋糕中被大量運用,微微的苦配上低調的甜,典型東方審美,有節制的優雅。歐洲人更加徹底,他們從茶葉進入他們的生活開始就食用它們,在中國的茶葉剛進入歐洲上流社會時,紳士、淑女們已經在泡茶后將茶葉單獨配搭黑胡椒和海鹽一起享用了。
茶膳,講究茶的屬性,但更重要的也許是“心”。一味清淡的白茶,幾乎沒有味道,但白茶的境界,就是干凈清雅,用來烹制水果、蔬菜,別有風味。綠茶濃淡相宜,入饌時清淡的可以做成一味綠茶豆腐,濃郁的直接和茴香一起做成煎餃,并不拘泥形式和規矩。愛茶的人,自然欣賞每一種茶的美,能感受到茶在不同情境、不同心境中的美,而當茶與考究的食材相遇,也會擦出不同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