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東文龍鎮五棵樁茶園背景介紹(上篇)
發布時間:2024-09-29 點擊:72
順著菜籽地的古道往前走還有古茶園,御筆山海拔最高藏得最深的是五棵樁茶地,五棵樁茶地距菜籽地有2千米,中間隔著文果河,五棵樁古茶園海拔超過2000米,處在三條古道的交匯處,從山沖邦崴去黃草嶺的古道,從清涼街去黃草嶺的古道都在五棵樁匯合。
1970年以前五棵樁的古道還有馬幫行走,五棵樁的古茶園面積約七八十畝,茶樹樹齡在100~200年左右,與菜籽地的茶樹一樣,茶樹不是種在臺地的地埂上作為一種套種作物,而是兩步距、順坡栽、蓋滿山,這是漢人們的種法,種的是專門的茶葉基地,種茶的人是在將茶葉作為一個專門的產業在做,茶地的主人已在做專項的茶葉生意。這片茶地在三岔路口上,各路的行人馬幫都知道這里有茶,茶地的主人在家門口就可將茶葉賣出去,五棵樁有舊屋基,一百年前應該有幾戶人家在此住過。
御筆山下明朝洪武年間已有上千的漢族軍人駐扎,這些明軍戰事結束后原地實行軍屯,他們屯田種地,沒有遷離景東,漢族士兵們后來大部分與當地夷女成親安家,但在景東城邊壩區扎根軍屯的明軍后代沒有改變族籍,幾百年來一直堅稱自己為漢族。御筆山帶幾十個村子現在都是漢族村,明軍留下的漢人們在錐屏壩子在御筆山駐軍電田生活了五百多年,明朝時候他們屬軍人屬半戶亨有特權,進入清朝后這些屯田的漢族軍戶特權漸落他們一部分人開始經商跑馬幫、做貿易。
建茶園開茶山是最持久、最穩定的產業,漢人們開始成片成山的種茶。御筆山一帶的山沖邦崴、斗閣、清涼、長地山各片區都有成片成山的清代茶園,這些茶園的茶樹都是等行等距順坡栽,他們不再照倮倮人、侎俐人的方法種在地埂上。但漢人們在清代種下的茶園海拔仍在1800米以上,漢人們顯然是仍沿著倮倮人、侎俐人種過茶的區域在延展。本內容來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無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