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黃山毛峰品牌的幾項工藝改良措施
發布時間:2024-09-27 點擊:57
黃山毛峰是有名的歷史名茶,在全國十大名茶排行榜中名列前三位。但是由于茶種混雜退化,茶葉采摘粗放無標準,加工制做不規范,只是徒有虛名的名品,沒有叫得響的名牌,沒有一個象浙江新昌大佛龍井、福建安溪鐵觀音那樣按產品質量標準、規范化生產的固定品牌。因而一些不是黃山地區生產的毛峰,也冒充黃山毛峰出售,仿造假冒,充斥市場,嚴重影響了黃山毛峰的聲譽。為重振黃山毛峰聲譽,打造穩固的黃山毛峰品牌,必須從改良群體茶樹品種,制訂嚴格的采摘標準,規范精細的加工工藝,采取科學的栽茶、采茶和制茶措施,打造黃山毛峰名牌。
一、改良群體茶樹品種 黃山毛峰產區絕大部份栽培的茶樹,都是混雜退化良莠不齊的群體茶樹品種,據黃山毛峰主要產區之一的歙縣統計,全縣無性系良種的普及率不到1%。歙縣山區茶農一般每戶都有二三畝茶園,春季氣溫上升時群體品種茶樹萌發期集中,容易形成“采茶洪峰”,茶農為了降低“洪峰”和多采多制高檔毛峰茶,就采取“剝茶筍”(包裹鱗片、魚葉的幼芽形似幼小毛竹筍)方式,將無法用手捏采的幼芽連茶蒂剝下,這樣剝下的幼芽,必然帶有茶蒂、鱗片、魚葉和幼果。剝下的幼芽帶有茶蒂、鱗片、魚葉容易理解。但為什么帶有幼果呢?這是因為茶樹具有“抱于懷胎、帶子生芽”的特性,在成葉的葉腋里,夏秋季一般形成三個腋芽,兩個花芽在兩邊,一個營養芽在中間,秋末冬初時兩個花芽開花形成幼果,營養芽處于休眠狀態,第二年春季氣溫回升時,休眠的營養芽萌動生長時即采下作為制茶原料。而在剝這種幼芽時自然會將兩邊幼果帶下。
剝下的幼芽必然是“祖孫五代(茶蒂、鱗片、魚葉、幼果、幼芽)同堂”的復合體,用以制做的成茶,其缺點必然是斑駁花雜,五顏六色(茶蒂黑色、鱗片褐色、魚葉黃色、幼果棕色、幼芽淡黃綠色),因為幼芽太嫩,芽體內營養物質未充分形成,不僅極不耐泡,而且開湯后香氣低、滋味淡,不符合精品名茶三綠(外形翠綠、湯色亮綠、葉底黃綠)三一致(外形顏色一致、大小一致、形狀一致)的要求,更可惜的是對原料的浪費。形成這種后果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早、中、晚茶樹品種搭配,無性系茶樹品種沒有得到普及。所以要打造優美固定外形、穩定優異內質的黃山毛峰名牌,必須將遍布黃山地區各地的群體茶樹品種進行改良,加速早、中、晚搭配的無性系茶樹品種普及。群體品種改良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采用混合集團選擇法,改良地方群體茶樹品種 茶樹是天然異花授粉植物,變異范圍廣,個體間性狀差異顯著,同一群體中不同單株,發芽有遲有早,葉面積有大有小,芽頭有壯有瘦,抗逆性有強有弱。通過選擇和無性繁殖,可將有利的變異固定下來。如需要早芽品種制做黃山毛峰,又要避免采茶洪峰,拉長采制時間,可采用混合集團選擇法,在當地生長旺盛大面積生產茶園里,將不同發芽期的早芽單株選出來,混合扦插繁殖成為一個早芽混合集團,集團中有早芽、特早芽、中芽偏早等類型,以這種混合扦插的茶苗建立的生產茶園,就是早、中、晚芽品種搭配的茶園。這樣從當地選擇改良的品種,在當地推廣,在當地有很好的適應性,無需進行區域適應性試驗,并能保持當地名茶特有的品質風格,還由于這是去雜除劣、提純復壯的選擇方法,還可以提高地域性名茶的特有的品質風格,這個選擇方法,也可叫做地域性名茶“三就”(就地選擇、就地繁殖、就地建園)改良法。應該指出,用這種混合集團選擇法選擇的品種還是個群體,只不過是群體中混雜成份有了減少,不能作為品種向外地推廣,只能在當地不改變原有生態條件下建立新茶園或對老茶園換種。安徽六安為打造六安瓜片名茶品牌,選擇獨山早芽中葉種,安徽東至為打造天鵝云尖名茶品牌,選擇大沖山中葉早芽種,都是采用這種混合集團選擇法?;旌霞瘓F選擇法的優點,是在選擇過程花費時間短,不需進行適應性試驗,也不需建立母樹園,三年左右即可打頂輕采,初見效益。具體做法是在春茶芽葉萌動時,進行三次選擇,當鱗片張開,芽尖露出時,將露出芽尖最早的單株選出掛牌標記,即是特早芽類,以后根據氣溫上升快慢,隔三至五天,再選兩次,選出的為早芽類和中芽偏早類。當選的單株采過春茶后,根據茶的長勢進行深修剪或重修剪,然后施足肥料,蓄養枝條,秋季混合剪枝扦插繁殖,培育出壯苗,即可用以建園。在當地茶樹長勢旺盛的大面積茶園里,入選單株越多,扦插繁殖苗木數量就越大,即能加快地方茶樹品種改良。在進行混合集團選擇時,如發現有特殊優異單株,可另做特殊固定標記,繁殖時分株扦插,建園時分株建園,為系譜選種法,選育無性系茶樹新品種,做好前期工作。
2、采用系譜選種法,選育無性系茶樹新品種 系譜選種法也叫單株選種法,它是將生產上群體茶樹品種中已存在的優良變異單株選擇出來,然后通過單株扦插繁殖和全國通用的科學鑒定方法,選育出無性系茶樹新品種。系譜選種法是常規的茶樹選種法的一種,目前國內生產上的茶樹品種,90%以上都是采用系譜選種法選育的。采用這種選種法,只要觀察細致,鑒定方法客觀科學,在廣大群體茶園中,不難選出優良的無性系茶樹新品種。
特別是黃山地區森林密布,群山環抱的優良生態條件下的茶園很多,肯定蘊藏著不少優良茶樹種質,如1995年國家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25個無性系茶樹新品種中,唯一的一個品質優異質量型的“楊樹783”品種,就是從黃山地區祁門縣的“四大名家”的楊樹林茶園中選出的。茶樹系譜選種法的程序是:在當地群體品種茶園里,根據育種目標,選出優良單株,做好固定標記,進行重修剪,蓄養壯枝,然后分株扦插,分株栽植,建立株行比較試驗圃和田間檔案,觀察記載形態特證、生物學特性和品質、產量鑒定,以及發芽期早晚、抗逆性強弱鑒定,培育成株系和品系,參加省級和國家級品種比較試驗,通過省級品種比較試驗的即為省級品種,通過國家品種區域適應性試驗的,即為國家級茶樹品種。
茶樹系譜選種法需要時間較長,一般需要10年以上時間,要經三年的直接產量鑒定和品質鑒定,而茶樹不經過三至五年生長,產量和品質等性狀不能穩定,不到壯年優良性狀得不到發揮。特別是抗寒性和抗旱性,在田間直接鑒定,更需要較長時間,因為在短期一兩年內,如果自然界不出現嚴寒干旱,就鑒定不出抗寒性和抗旱性強弱。系譜選種法的優點是在推廣過程中,如發現混雜和退化,可以跟蹤追源,用母樹對照鑒定。如發現育苗假冒,一與母樹對比,即可查出真偽。所以采用系譜選種法,選出的品種推廣以后,還要保存好母樹,以便以后需要時有譜可查。
3、向外地引種無性系茶樹品種 茶樹引種是將外地(包括外縣、外省、外國)當前生產上栽培的,大面積推廣的無性系良種,引種到本地栽培,是推廣無性系茶樹品種一種簡易措施。但茶樹對氣候的溫濕度和土壤酸堿度反應敏感,在南茶北引時,要注意適應性,如云南大葉種不能忍耐-3℃,鐵觀音、黃金桂品種不能忍耐-10℃(合肥試驗結果)。一般同緯度引種容易成功。茶樹引種除注意適應性以外,更主要的是要注意適制性,制做不同茶類的不同名茶,要有附合適制性的品種。從外形來說,黃山地區引種制做黃山毛峰的品種,要芽頭壯實,芽葉大小中等。芽頭壯大多毫的福鼎大毫、芽葉細小的龍井43等品種,是不宜引種的。根據皖南東至茶樹良種繁殖示范場,和皖北金蔡毛坪茶場的引種實踐,以下14個無性系品種,黃山地區是可以引種的:
(1)、特早芽品種:平陽特早、烏牛早、迎霜;
(2)、早芽種:鳧早2號、舒茶早、中茶102、農抗早、仙寓早、龍井長葉;
(3)、中芽偏早種:安徽3號;
(4)、中芽種:楊樹林783號、安徽1號、閉州12號;
(5)、晚芽種:安徽7號。
在上述14個無性系茶樹品種中,鳧早2號、楊樹林783號、仙寓早、閔州12號、安徽1號、安徽3號、安徽7號等7個品種,是黃山地區各縣從當地群體品種中選擇育成的,無疑,對黃山當地氣候條件有很好適應性,從生化成份考查,對黃山毛峰也有適制性。
另外,舒茶早、農抗早兩個品種是皖北地區育成的,引種到黃山地區屬于北茶南引,從茶樹喜溫暖、濕潤和微酸性土壤的遺傳特性來說,從皖北引種到皖南,茶樹生存條件得到改善,優良的遺傳特性,如醇厚的滋味,高長的香氣等,當能更好的發揮。
二、嚴格執行統一的采摘標準 采摘是打造黃山毛峰名茶品牌的重要關鍵。要打造穩固的黃山毛峰名茶品牌,必須嚴格執行統一的采摘標準。為了使廣大生產者和消費者易于掌握名茶等級,
黃山毛峰等級只宜分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四個級,再根據開湯審品的內質,每個級分成上、中、下三個等,總共為四級十二等。根據采摘的茶葉大小和嫩度,確定不同等級的采摘標準。每個級別制訂出相應采摘口訣:
(一)特級。特級黃山毛峰為芽型茶,采摘時只采單芽,不帶魚葉和真葉,采摘口訣是:“只采一心(一個單芽),身長七分(公制約2厘米),枝枝整齊,大小勻凈”。
(二)一級。新發出嫩芽嫩葉的生長形態是一芽一葉初展,采摘的口訣是:“一葉一心,身長八分,枝枝整齊,大小勻凈”。
(三)二級。采摘標準仍然是一芽一葉,而與一級不同的是一葉已開展,而不是初展。采摘口訣是:“一葉一心,身長一寸。枝枝整齊,大小勻凈?!?br> (四)三級。三級比二級制茶原料的芽葉更長更大,接近于烘青,采摘口訣是:“二葉一心,身長過寸。一葉抱,二葉靠?!?br> 注:口訣中的采摘芽葉長短,在具體采摘時,可根據不同茶樹品種芽葉肥瘦情況略作調整。如采特級黃山毛峰,在芽長七分上,適當增減一二分,如用安徽3號茶樹芽葉制做特級黃山毛峰,因其芽頭較肥壯,芽長可以是六分;如采鳧早2號茶樹品種芽葉,制做特級黃山毛峰,因其芽頭較瘦,芽長可以是八分。
三、規范精細的加工工藝 一個著名品牌的名茶,在外形上和內質上要有特異的個性,黃山毛峰外形可用兩句話說明,“黃山毛峰似松針,挺直略扁色翠青”。從茶文化欣賞角度考慮,黃山毛峰可用七絕詩寫照闡明:“黃山毛峰似勁松,嚴寒酷暑依然青,挺直平身送霜雪,笑開春芽迎東風?!痹娭性⒁庹f明黃山毛峰能經得起市場考驗,能渡過疲軟的低潮走向高潮,能撥云霧見青天;黃山毛峰是芽型茶,形狀是挺直平伏的,顏色是翠青的。
黃山毛峰制做的工藝流程
(一)手工制做工藝流程。 1、攤青:鮮葉采回后,根椐氣溫高低,攤青4至8小時,雨水葉要攤青10小時以上。攤至清香吐出為止,
即投入下一個殺青工序。
2、殺青:特級和一級鮮葉,投葉量150—200克,鍋溫110℃一120℃,殺青時問五分鐘左右。殺青用電炒鍋。
3、造形:殺青葉在鍋中揮發出青香,芽葉不粘手(爽手時),將鍋溫降至80℃左右,即將芽葉在鍋中朝同一個
方向翻炒,一邊翻炒,一邊理條,并用手掌輕壓,壓成挺直略扁;二三級鮮葉在鍋溫降至80℃以后,邊翻炒邊用雙手揉搓,揉搓2分種左右,即散熱理條,帶理帶壓,壓成平伏。炒至七成干時,用碳火架上竹烘籠進行烘干。
4、毛火初干:毛火烘籠溫度100℃左右,集2—3鍋造形葉投入一烘籠中,每2分鐘左右翻一次,烘至七成干時,即倒入竹扁中攤涼,攤涼目的是使芽葉中水份重新分布,攤至芽尖變軟時,約經30分鐘,即投入足火烘籠中烘干。
5、足火烘干:足火烘籠溫度60℃,投入攤涼后的毛干葉2—3烘籠于一足干烘籠中,攤葉厚度不要超過3厘米,攤葉厚度太厚不易烘干,每4分鐘左右翻一次,烘至葉梗易折斷即已烘干。
6、裝箱:烘至足干葉倒入竹匾中經短時攤涼放熱,攤涼放熱時間不能太長,太長烘干芽葉易吸收空中水份,可趁足干葉有微熱時裝箱。
(二)機械制做工藝流程 機械制做名茶是名茶生產方向,名茶實行機械制做,才容易上規模,進行批量化生產。制做黃山毛峰每一個工序,究竟用哪一種機械最為合適,尚需進一步研究。筆者對機械制做黃山毛峰各個工序,所用的機械種類和型號是否妥當,請同行專家指正。下面順敘機制工序:
1、攤青:大批量葉攤青厚度,不要超過10厘米,每隔3至4小時輕翻一次。
2、殺青:殺青機械可用微波殺青機或滾桶殺青機(根據葉量選用30型或40型)。這兩種機子均是流水作業,投葉量多少,機子可以調節,如果是雨水葉,要先投入脫水機脫水,再進行殺青。殺青葉的數量大,可用汽熱殺青機。
3、理條造形:經微波殺青或滾桶殺青的芽葉,投入多功能機理條,時間約3—4分鐘。特級和一級黃山毛峰理條一分鐘后,加入輕壓力棒,使芽條略扁;二三級黃山毛峰理條一分鐘后,加入重壓力棒,使芽葉壓成挺直平伏。理條壓扁時間不能太長,過長則芽葉色澤灰暗,不翠綠鮮活,而且加壓時間過長,外形過扁,不符合黃山毛峰規格要求。二三級黃山毛峰在理條加壓前,
要經過25型或35型揉捻機輕揉10—20分種。
4、烘干:烘干機有大型6ch一6、10、16、20、25、50型自動烘干機,有中型6ch8、12型烘干機,有小型6chm一3型烘干機,可提據生產量大小,靈活選用上述三種機型。
5、裝箱或包裝:茶葉經烘干機烘干后,不能堆置時間過長,要抓緊時間用抽氣機抽真空包裝,但抽氣包裝缺點是容易使毛峰的鋒杪擠碎。如不是長期保存或外運,一般用鐵桶封裝保存即可。鐵桶封裝可在保鮮庫(冷庫)中長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