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廟瑞巖寺與竹筒茶
發布時間:2024-09-22 點擊:86
2000年7月,武夷山舉辦“凱捷杯”茶王賽,瑞巖寺云門竹筒茶的傳人張旺,也帶上這一佛門茶品,展示了云門竹筒茶的獨特風格,云門竹筒茶吸引了一些港澳茶商茶客堪稱武夷一絕的佛門茶,從此揚名海內外。瑞巖寺是武夷山著名的佛教寺廟,在這座千年古剎里,一種地道的寺廟手工茶,仍在傳承著它的千年特色秘笈,它就是云門竹筒茶。
瑞巖寺坐落在武夷山北面的吳屯鄉,四周群峰環繞,山嵐氤氳,云霧不絕,寺院清幽。寺院周邊山上,僧人們從武夷山山北移栽了一種較為獨特的巖茶,這種巖茶通過僧人們精心管理,長得十分茂盛。
瑞巖寺的竹筒茶與當地佛教文化有什么關系呢?據悉,瑞巖寺始建于唐朝廣明庚子(880年-881年)年間,因鄉人翁藻光剔度為僧后名聲大噪。翁藻光出家前是吳屯人,幼年喜歡在寒冬季節里扣冰洗浴。出家后,人稱他為“扣冰和尚”。
翁藻光年輕時曾南下云游,信奉云門宗。云門宗為中國佛教五大禪宗之一,認為萬事萬物皆體現“真如”,皆有佛性,其說教方式是“云門三句”,即:“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萬緣”。云門三句的義理后來成了僧尼們制做云門竹筒茶的祈愿秘笈。
唐廣明元年(880年),彭王當捐募巨金建瑞巖寺于吳屯的吳邊山下,請翁藻光擔任住持。翁藻光竭力弘揚云門禪宗,據說文偃宗師曾來過瑞巖寺,見扣冰精心伺弄著那些野生茶叢,認為那些翠綠茶叢乃為佛界“靈物”,就指點“扣冰和尚”如何采摘和窨制這些野茶的方法。扣冰得云門禪宗大師點化,并按云門大師所說如法炮制,將野茶采來后,萎凋縮水,虛火旺炒,然后遵循太極圖案中“陰陽魚”的走勢進行搓揉,烘焙。再砍來纖纖玉竹,取其一節,將茶葉塞入壓緊,封存。飲用時,將其置入沸水中煮。濾其茶湯啜之。此茶有玉竹之甘香、野茶之馥郁,消積健胃,解渴生津,滌心去濁,醒腦明神,取其名為“云門竹筒茶”。
據說當地百姓一有病恙,便到寺中求醫問藥,“扣冰和尚”常將云門竹筒茶送給百姓,具有多種療效。
后來扣冰和尚圓寂,他的弟子張氏仍沿用此法制作云門竹筒茶。每年的廟會活動或行醮齋禮儀時,都要用到大量的云門竹筒茶。后來,云門竹筒茶發展到武夷山周邊廟會的專用茶,佛教色彩更加濃厚。至于如何制作云門竹筒茶的工序與技法,如今在吳屯《張氏家譜》中亦有記載。由于云門竹筒茶產量不多,加上工藝獨特,顯得彌足珍貴。
2000年7月,武夷山舉辦“凱捷杯”茶王賽,瑞巖寺云門竹筒茶的傳人張旺,也帶上這一佛門茶品,展示了云門竹筒茶的獨特風格,云門竹筒茶吸引了一些港澳茶商茶客,就連老外們也青睞武夷佛門的特色茶,深得茶葉行家青睞,堪稱武夷茶中一絕。
來自香港佛教協會的佛茶研究專家程涵露女士贊嘆:中國各地茶鄉竹筒茶樣品極多,特別是云南貴州一帶,但那些竹筒茶只是特產而已,沒有附著佛教文化。像云門竹筒茶能融入佛教智慧的秘笈,只有瑞巖寺的最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