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洪治:白茶國家標準亟待完善
發布時間:2024-09-16 點擊:47
茶人洪治認為:現有的白茶國家標準是在福鼎白茶和政和白茶的基礎上于2008年編寫建立的,只是搭建了一個大框架,已經不能適應和滿足當今發展火爆的白茶行業需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修正完善:
一、現行白茶國家標準等級太多、太復雜,難以識別、難以執行。白茶等級分5大類16個級別,別說普通消費者、連茶葉經營者也難以區分。茶人洪治提議應簡化。
二、現行白茶國家標準中提及白茶品質特征為:成茶滿披白毫,湯色清淡,味鮮醇,有毫香;標準還提及白茶適制茶樹品種為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595、福云20和閩北水仙等。前后是自相矛盾的,閩北水仙不是白毫類茶,成品茶怎么可能滿身披毫,且有毫香?所以,關于白茶品質特征應立即調整。
三、現行白茶國家標準中對于白茶總灰分、含水量、可溶解物含量以及倉儲保管等要求只字未提,存在疏漏。
四、白茶模仿普洱做成各種緊壓茶,雖然違背白茶工藝的精髓,但是從2009年以后漸成時尚。各種緊壓茶銷量目前大約占到白茶總量的45%,但是現行白茶標準中緊壓茶內容完全空白,顯然不能滿足生產和消費需要。
五、現行白茶國家標準關于陳年白茶的干茶顏色、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的特征和要求等內容一片空白,急需補充。另外,編寫陳年白茶時,還應補充陳香、陳韻等品質特征。
六、現行白茶國家標準,對于內質審評極為簡陋、很不全面,且觀點偏頗。譬如:香氣以毫香濃郁、清鮮純正為上,淡薄、生青氣、發霉失鮮、有紅茶發酵氣為次。實際上白茶的香氣很豐富,除了毫香,還有花香、果香、蘚香、奶香等。
七、所謂新白茶是個“四不像”的怪胎,萎凋后輕度揉捻,然后高溫烘干,從工藝上看更靠近紅茶,從發酵度上看又像烏龍茶,嚴重背離白茶的工藝精髓,現在很少有人生產,已經沒有保留的意義,茶人洪治建議刪除。
七、茶人洪治認為白茶只是一種晾曬萎凋、低溫干燥的制茶工藝,世界各地的茶葉原則上都可以制作白茶。所以白茶國家標準不應有地域要求。茶人洪治經過論證認為:上古時期,白茶均以野生茶樹上采集的鮮葉為原料,福建發現福鼎大白、政和大白品種,開始加工福鼎白茶和政和白茶僅百余年歷史。所以白茶國家標準對于茶樹品種的要求是多余的,也是有悖于歷史常識的。
八、茶人洪治認為現行的白茶國家標準,經修正完善后適用于福建產白茶,應該改名稱為福建白茶國家標準。以紅茶標準為例:紅茶發源地在武夷山,正山小種的國家標準不應作為中國紅茶的國家標準。紅茶工藝以武夷山為起點逐漸傳播延伸,之后誕生祁紅、寧紅、滇紅、蘇紅、湘紅、白琳工夫、坦洋工夫、英德紅茶、九曲紅梅等,國外發展到印度、斯里蘭卡、韓國、日本、臺灣的等國家和地區。紅茶大家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地紅茶分別擁有各自的生產標準。白茶未來的發展格局如同紅茶,各地白茶產區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應盡快設立各地白茶的國家標準,在沒有標準之前,可以借鑒參考現行國家標準,但是不能生搬硬套,死守教條。國家茶葉標準委員會應站在全國產業高度,以大局為重,與時俱進、順勢利導,不同產地結合自己的實際和需要,盡快建立各地的白茶標準,指導、引領全國茶產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