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品鑒中峽水的逸聞趣事
發布時間:2024-09-15 點擊:76
馮夢龍的著作《警世通言》中有一回講的是“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其中記載著王安石智辯中峽水的逸聞趣事。相傳在宋神宗年間時,蘇東坡因早年一直反對王安石的變法政策而屢遭貶謫。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再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東坡在臨行前,王安石執其手囑托,說自己患有中脘變癥,太醫診斷需要將陽羨貢茶用瞿塘中蛺之水煎服方可奏效。便將汲取中峽之水的任務囑托給蘇東坡。雖然蘇東坡對王安石的變法行為和此次自己所出任的新職一直頗為不快,卻也不好拒絕,蘇東坡只得領命前去赴任。
古代曾將瞿塘峽稱為西陵峽,即所說的上峽,而巫峽為中峽;現在的西陵峽古時名為歸峽,就是所說的下峽,統稱為瞿塘三峽,所以瞿塘中峽實際上指的就是巫峽之水。
就在蘇東坡出任黃州團練副使幾近一年之際,州府馬太守欲差蘇東坡晉京呈送賀冬表,叉令他想起臨行前王安石所托之事。恰逢蘇夫人要回四川眉山家鄉,東坡決定送夫人半程,到夔州反棹東下,欲汲取中峽水后前往東京復命。
沒有想到的是,船只自夔門返航后,一路下行,水流湍急,岸邊峭壁千尋,才高八斗卻始終得不到重用的蘇東坡觸景生情,欲作《三峽賦》以明志。只因連日奔波勞累,冥思苦想之中,竟然昏昏睡去。等到醒來一看,早已過了中峽。東坡為履行承諾,只好叫舵手返航。然而,逆水行舟,著實不易。東坡又聽聞一位年長知事的老者說上、中、下峽之水并無差別。無奈之下,東坡只好便汲了滿滿一甕下峽水,返回黃州。
東坡晉京呈送賀冬表時,將裝滿下峽之水的瓷甕攜帶到相府。工安石親啟封簽之后,令下人用銀銚汲煨之,再取一只著名的定瓷碗,置人一撮陽羨茶,待水沸如蟹限時,急速沏茶,等待許久才見茶色。于是王安石問道:“此水可是來自瞿塘中峽?”東坡道:“正是”。王安石笑言:“此水分明乃下峽之水,焉以中峽之名欺騙老夫啊?”東坡大驚,面有愧色,只好據實稟報。令他不解的是,王安石是如何分辨出此水并非中峽之水的呢。
王安石和顏悅色地解釋道:“這瞿塘水性,出于《水經補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太醫官知老丈乃中脘變癥,故需用中峽水以引經。此水烹陽羨茶,上峽昧濃,下峽味淡,唯有中峽濃淡適宜。今以水沖泡茶葉,茶湯半晌才始見茶色,故知是下峽”。
東坡聞言,更是深感慚愧,連忙離席謝罪。王安石攔住他道: ?“何罪之有!
皆因予瞻過丁聰明,以至疏略如此”。這則故事談論的不僅是鑒水之道,更蘊涵著做人之理。之所以出現差錯,都是不能細心洞察事理的原因。故事中王安石的偏方是否真正可醫痰火之癥我們暫且不論,但三峽的水質優良卻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中峽泉水更是為品茗者所樂道,具有“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的疏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