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山成為禪茶文化的“朝圣地”
發(fā)布時間:2024-09-15 點擊:115
茶葉興盛于寺院,夾山成為禪茶文化的“朝圣地”
據(jù)史料考證,明確提出“茶禪一味”的是唐朝的善會禪師,從理念上加以闡述和發(fā)揚的是兩宋時期的圓悟克勤大師。
據(jù)《指月錄-夾山悟道因緣》(卷十二)記載,善會禪師,俗姓廖,漢廣峴亭(今湖北襄陽)人,生于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4年)。九歲于潭州(今長沙)龍牙山出家,二十歲受戒于湖北荊門。受戒后,他云游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華亭(今上海松江)等各地寺院,專研經(jīng)論,修行、學問堪稱上乘。他講經(jīng)說法,聞法者眾多,盛名日見遠播。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六十六歲的善會禪師駐錫夾山。從此,開山建寺,創(chuàng)立夾山靈泉禪院,世稱“夾山和尚”。 善會“定居夾山,聚二百眾,自成一個農(nóng)禪基地”,“有眼不窺天子樂,目前且取老僧歌”。
石門自古就產(chǎn)茶。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給這里的蒼山翠嶺營造出潮潤氤氳的云霧煙嵐。“云霧山中出好茶。”位于夾山西北麓的八坪,就是唐宋八大貢茶之一牛dǐ茶的產(chǎn)地。
善會居夾山十一年,首倡茶禪境味之說。
禪宗歷史上五部最重要的“燈錄”集著之一、南宋釋普濟(1179-1253年)撰寫的《五燈會元》第十三卷有這樣的記載,“參夾山。才入門。見維那。那曰。此間不著后生。師曰。某甲不求掛搭。暫來禮謁和尚。維那白夾山。山許相見。師未升階。山便問。甚處來。師曰。云居來。曰。即今在甚么處。師曰。在夾山頂上……。來日普請。維那令師送茶。師曰。某甲為佛法來。不為送茶來。那曰。奉和尚處分。師曰。和尚尊命即得。乃將茶去作務處。搖茶甌作聲。山回顧。師曰。釅茶三五碗。意在jué頭邊。山曰。瓶有傾茶勢。籃中幾個甌。師曰。瓶有傾茶勢。籃中無一甌。便行茶。時眾皆舉目。師曰。大眾鶴望。請師一言。山曰。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師曰。手執(zhí)夜明符。幾個知天曉。山曰。大眾有人也。歸去來。歸去來。遂住普請。歸院眾皆仰嘆。”這樁中國著名的九大“禪門吃茶”公案之一,收錄進了日本乙津寺沙門蘭叔于天正四年(1576年)撰寫的《酒茶論》“夾山籃中之一甌”篇章中。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十一月初七,善會禪師圓寂,享年七十七歲,當和尚五十七年。為紀念他崇佛揚善的高尚功德,僖宗皇帝chì謚善會“傳明大師”稱號。
如果說善會是“茶禪一味”學說的啟蒙和鋪墊者,其弘揚和推廣者則是圓悟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