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安吉白茶引出“是非風波”
發布時間:2024-08-23 點擊:77
2010,安吉白茶引出“是非風波”
最近一段時間,新華網、白茶世界網等媒體紛紛報道了這樣一個觀點:安吉白茶堪稱“世外茗源”嗎?
作者在文中分析指出:安吉地處天目山北麓,群山起伏,樹竹交蔭,云霧繚繞,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安吉被稱為“中國竹鄉”,植被覆蓋率為60%,而茶竹之緣,也頗為“珍貴”。而且,凡四周為竹林或靠近竹林的茶園所采制的茶葉,一般都含有板栗香或豆花香,且越鄰近竹林的,其香味越是明顯。由此可見,安吉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出了安吉白茶樹和安吉白茶,彌足珍貴的安吉白茶也自然可以稱為“世外茶源”或“世外茗源”,正如安吉堪稱現代都市的“世外桃源”一樣。
為了證明安吉白茶稱得上“世外茗源”,而且應當稱之為“世外茗源”,作者還進一步引用了一個生動的安吉白茶品牌故事。
原來,在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桂家場,這個發現第一株安吉白茶樹的地方,其村民本來姓趙,原居安徽潛山。桂家先輩在朝廷做官,犯了錯被滿門抄斬,只有一位母親帶著兒子在外走親戚,歷經重重艱辛,終于躲避了官兵的盤查與追捕,逃至一處不易為外人發現的地方,與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當時,母親和孩子生怕這地的人不接待他們,沒想到,這里住的人們熱情善良,一聽說他們的遭遇,立即幫助母子找了一塊地,村民還負責把房子給修好了。就這樣,母親和孩子住了下來。隨后的一個春天里,漸漸平靜下來的母親發現了這棵神奇的白茶樹,但是她想到“茶”字仍舊心有余悸,所以,為了回避“茶”字,同時也為紀念這里“世外桃源”般的和睦與友善,白茶樹所在的區域就被稱為“世外茗源”,而不是“世外茶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世外茗源”一詞就傳開了。至今,桂家人已經在世外茗源居住了“十三代”。
但是,眾所周知,中國茶葉品種繁多,單單按照茶葉顏色進行分類,就有六大種類:黃茶、青茶、白茶、綠茶、紅茶和黑茶,而且,每種顏色的茶又可以分為很多小類,上文提及的安吉白茶只不過是綠茶中的一種而已,而且是新發現的一個品種。
所以,只是因為安吉的生態環境好,人文環境好,安吉白茶發現過程很“神奇”,就把安吉白茶尊稱為“世外茗源”,自然會引起大家的爭議。很多人反對安吉白茶被稱為“世外茗源”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畢竟中國的好茶有很多,珍貴品種也很多,最近崛起的湖南黑茶勢頭就很猛,同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而且,依據百度百科的資料,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人認為起源于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于周,起于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于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具體說來,中國茶的起源主要有三種說法。
其一,神農說。唐 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
其二,西周說。晉 常璩《華陽國志 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其三,秦漢說。西漢 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于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正因于此,我認為,安吉白茶是“世外茗源”也好,非“世外茗源”也好,沸沸揚揚的白茶娶妃事件還沒有告一段落,安吉白茶引發的“是非風波”又已經快速上演了。也許,我們可以從安吉白茶的“是非風波”中看到中國茶葉崛起的巨大力量。(張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