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季廣州茶博會側記:定制年輕人的茶文化
發布時間:2024-08-22 點擊:70
5月26日盛大開幕的2016春季廣州茶博會,人潮涌涌。慕名前來的觀眾中,不乏年輕一代的85后和90后人群。近年來,在全國逐漸掀起的健康飲茶的風尚,已經成為年輕人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內容之一。為契合年輕一代的飲茶習慣,商家紛紛推出新穎、獨特、時尚的“私人定制”,包括個性化的茶產品、接地氣的營銷方式、現代化的展位布置。
7秒鐘泡一杯好茶
年輕一族大多數生活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午后坐下小憩,喝完一杯速溶飲品即刻出發,短短幾分鐘的享受時間,造就了諸如星巴克之類咖啡的興起。追求優品質生活,工作之余來一茗悠閑的下午茶,暫時卸下疲累,提升生活中的幸福感。7秒沖出一杯好茶,結合“速溶茶品”的理念,定制專屬的簡約包裝,這便是今年應運而生的“年輕茶產品”。
以雨林古茶坊品牌推出的“52周”普洱茶為代表,1周1包,1年52包,7秒出湯品飲,7次反復沖泡,備受年輕人的歡迎。據該品牌負責人介紹,“52周”的茶葉來自西雙版納120座古茶坊中100年以上的古樹茶,由布朗族采茶人純手工制作。這種“手作工藝”配合環保的甘蔗纖維包裝盒,倡導“環境友好”的時尚理念,內附溫暖的手寫卡片,謝絕過度包裝,走簡約路線,已經成為眾多茶產品中另辟蹊徑的“藝術品”。
記者現場采訪到95后營銷商何貝貝,來自河南的她表示,在2013年進入茶行業、喝到南方普洱茶之后,原本不喝茶的她愛上了這種健康的飲茶文化。“現在年輕人在喝了咖啡、奶茶、可樂等速食飲品以后,總是會感覺到化學添加劑殘留在體內造成的身體負擔。所以越來越多90后追求自然飲食的生活方式,而茶飲品正是獨一無二的選擇。”何貝貝告訴記者,在堅持了1年的健康飲茶后,她從140斤“大胖子”變成104斤“窈窕淑女”,這也是生普刮脂瘦身的特殊功效。對于速溶茶品的評價,她說:“我喜歡這種速泡的甜茶,方便快捷,口感霸道。”
掃碼送大獎現場火爆
“請問我可以要一份介紹資料嗎?”在品完一套現場沖泡的英德紅茶后,張先生覺得很滿意,遂打算要一份產品介紹紙質單深入了解。沒想到,茶商的回答卻是“你可以加我微信,發電子版給您”。
推薦微信名片,發送電子版宣傳單、產品介紹資料、3d展示視頻,今年的參展商紛紛走起了“環保路線”。“我們也是總結過去幾年參展的經驗,大多數人在看完分發的紙質單頁后,隨地亂扔。不僅污染了展會環境,同時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番順行的商家說道。為充分利用年輕人盛行的微信工具,商家在傳播產品、營銷方式等方面迎合潮流,現場多家展商推出“微信掃碼送大獎”的策略,現場人氣火爆。
記者走訪發現,在展館內,如14.2經典普洱館的合和昌、歲月知味、洪海等,15.1國際名茶館的大沁等,15.2經典普洱館的老曼峨等,這些展區皆推出了“微信掃碼贏紅包”、“轉發朋友圈送茶品”、“天貓商城抽獎獲優惠券”等營銷活動,圍觀的年輕群體將銷售點擠得水泄不通,三位相約來看展會的學生得意地向記者展示了她們“掃了一上午”的收獲,“袋子里滿滿都是商家贈送的茶,不花一分錢!”
茶空間就是要舒服自然
15.3茶具文化館中,多家展位設計布局別致,吸引茶友駐足。來自佛山南海“品味”家具公司的銷售代表許統成向記者介紹:其展區的建材材料取自人工合成的pe藤,耐高溫、可降解、無毒無味、環保舒適;該展位布局整體宛如半球型鳥巢,吊頂點綴古色燈籠,很適合茶空間的戶外布置。在“鳥巢”外,擺放的新款“熊貓椅”由純手工編制,造型幽默獨特,引得路人紛紛坐上去拍照。
而對面的“亞非”、“亞博”商家則主打“森林感”的布置風格。一個可提攜的木盒外觀,竟拆卸出四張輕便的小木椅,木盒主體則成為便攜式茶幾。在青翠竹林掩映中,茶客踏過細白的沙石路,繞過流水潺潺的小瀑布,圍坐于多功能茶幾,天地之間,城市喧囂、汽車尾氣、心靈垃圾,遂停留在十米開外,三五好友享受這臨時搭建的茶空間,自在逍遙,仿佛王羲之置身于流觴曲水,暢敘幽情,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百科旅行功夫茶具的店家介紹,現今年輕人喜歡旅行外出,輕便的茶具頗受年輕群體的喜愛。此外,諸多創業公司的老總、員工多為85后、90后,他們會在戶外舉辦公司年會、交流平臺,甚至在茶葉集合店兼持個性化銷售,這些都為現代化茶空間的出現造就契機。在雨林古茶坊展區的布置中,年輕化口味的布局理念特別明顯。展區內設有吧臺,客人可享受1.0平方米的個人空間,不僅有ipad展示公司文化及產品內容,還有自助式燒水泡茶;此外,如果客人想進一步了解公司產品,還可移步至展區四周觀看大屏幕,以及一格格壘好的茶品展示區——這種展示現場完全顛覆了傳統的設計理念,以咖啡廳文化的獨特布置,傳遞著獨屬于年輕一代的飲茶文化。
“這是我這幾年看過最具年輕元素的展會!”85后潮汕茶商李曉豪說。他身邊的女朋友,深圳的茶業經銷商陳虹補充道:“其實參展商做出的奉獻對傳播養生、健康、自然的茶文化很有幫助,要知道飲茶習俗不僅屬于有經濟實力的中產階級,同時也逐漸流行于年輕一代的草根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