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茶業的先驅——陸溁與云南茶業(上)
發布時間:2024-08-16 點擊:66
1905年四月初九,在上海吳淞港法國同陪亞號輪船上,一小隊奇怪的旅客正在向岸邊送行的人群揮手。這一小隊領頭的是一個官員模樣的人士,他四十來歲,戴著眼鏡,穩重中透著睿智。他的身邊是一個洋人和7個中國人,這7個中國人中的一個年輕人非常引人注目,他瘦高的個子,也帶著眼鏡,在向岸邊揮手的同時還和那位洋人用英語說著什么。當船只漸漸離開港口的時候,他們還用望遠鏡向岸邊觀望,似乎不相信他們真的要遠行了。他們就是大清政府正式的茶業、煙土考察團,此行將去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考察這兩個國家的茶業、煙土種植業、鹽業的發展情況。官員模樣的人是團長鄭世璜,他在南洋大臣周馥手下負責實業開發。洋人是金陵(今南京)海關副稅務官。那個戴眼鏡的年輕人是江南實業學校畢業的江蘇武進人陸溁。陸溁字澄溪,他正在南洋大臣手下負責科學、實業方面的圖書編譯工作,在當時,這可是個高大上的工作,必須學識超群才可以勝任。本次考察中他充任書記官一職。其他幾人為翻譯沈鑒(少剛)、茶司吳又嚴、茶工蘇致孝、陳逢丙,仆人兩名。
要說此行的目的,還得從鴉片戰爭以前說起。鴉片戰爭以前,全世界的茶葉基本都由中國提供。雖說琉球群島(今日本沖繩地區)也產茶葉,畢竟量少質差。19世紀2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占領了印度阿薩姆、大吉嶺地區和緬甸,他們在印度北部發現了大葉種的茶樹。隨后,他們到廣東雇傭了一些中國種茶技師,并派人到版納采集茶種(據李拂一先生當年的采訪)。由于緬甸北部的木邦土司屬地野人山、南坎等傳統茶葉產區屢屢被英國人侵入(當時為中緬未定區域),英國人有了更多的茶葉種、植資源,并進而將種茶擴展到錫蘭(今斯里蘭卡)。
這導致19世紀中期,印度茶葉迅速發展。英屬印度注重管理,生產規?;?、機械化,同時又是英國人自己的企業,因此他們的出口份額不斷增長。到1888年,英國從印度進口茶葉首次超過中國。而中國的茶葉出口從1886年的最高峰逐年下降。此時,大清政府也注意的到世界的變化,1896年,清政府兩江總督劉坤一,明令以機器制造外銷茶葉,受到各界注目,但因茶商的反對,終未成事業。1897年又有福州商人從印度考察后,回鄉用機器制茶,獲利甚豐。
盡管商人們對機器制茶持觀望態度,但中國茶葉出口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幾次戰爭的失利,巨額的賠款,關稅的喪失,使清政府不得不思考外面的世界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新興的茶葉產區又與我們有什么不同?對內,清政府鼓勵興辦絲茶學校,對外,在英國、美國調查市場,加緊茶葉推銷。1905年,負有五口商貿之責的南洋大臣,毅然派遣鄭世璜、陸溁他們去印度、錫蘭考察學習,希望能以夷人之長,振興國茶。
鄭世璜、陸溁他們的船經香港、越南、新加坡,于四月二十五日抵達錫蘭首都科倫坡。隨后,他們在錫蘭各茶廠奔波考察,受到英國人以及本地華僑的熱情接待。在科倫坡,他們拜訪了36歲的僑商林北泉。林北泉是廣東人,16歲去日本經營茶葉,曾多次向國內的官員建議建造機器制茶廠,由于不被采納,他最終跑到科倫坡與美國人合資生產茶葉,銷往美國。
考察期間,陸溁非常重視比較,對所到之地的市政建設、法律、教育制度多有評論,尤其是當時中國所缺少的如律師、如女性教育、如博物館建設、如印度的民主傾向和種姓制度、如川藏鐵路建設等更是不惜筆墨。尤其難得的是,他可以用艱澀的文言文,將所見到的茶園建設、機器生產的細節記錄得如同親眼所見,尺寸、結構、工作狀態明明白白。缺憾是,機械原理所述不多,好在茶葉機器大多原理簡單,不需要太高深的機械知識也都是可以造出來的。陸瀅還斷言,印度在不久的將來將獲得獨立。
所到之處,他們的待遇也是很高的。他們在錫蘭拜訪了英國駐錫蘭最高行政官以及寓居錫蘭的泰國王子,在印度,拜見了中國赴印談判的全權議約大臣唐紹儀等高官。陸溁與唐紹儀的單獨會晤,言談甚歡。旅途中,不斷有人請他們觀賞古董,既有泰國、錫蘭、印度、日本古董,也有中國舊物,包括古鼎、瓷器、紫砂等。六月十四日,泰國王子就拿出一個紫砂壺,上書“己未秋月子冶氏”蓋上有“權孫赦記”印章給他們觀賞。
六月十九日,他們離開錫蘭,六月二十七日抵印度,當年八月廿七日回到上海。這次考察的成果除上給朝廷的“印錫種茶制茶暨煙土稅則事宜”的條陳外,還有鄭世璜著《乙巳考察印錫茶土日記》、《改良內地茶葉辦法條陳》、陸溁著《乙巳調查印錫茶務日記》等,對印度、錫蘭的植茶歷史、氣候、茶廠情況、茶價、種茶、修剪、施肥、采摘、茶葉產量、茶葉機器、晾青、碾壓、篩青葉、變紅、烘焙、篩干葉、揚切、裝箱、茶機價格、運道、獎勵、錫蘭綠茶工藝以及機器制茶公司程章等等,逐一作了具體的介紹。
他們還在書中對中國茶業出口的現狀作了痛心地分析:“中國紅茶如不改良,將來決無出口之日。其故由印錫之茶味厚價廉,西人業經習慣,……且印錫茶半由機制便捷,半由天時地利。近觀我國制造墨守舊法,廠號則奇零不整,商情則渙散如故,運路則崎嶇艱滯。合種種之原因,致有一消一長之效果?!?br>這些書籍在《東方雜志》連載,并多次印刷出版單行本。1906年,大清政府將鄭世璜、陸溁他們寫的考察報告下發給各省,此時,控制著云南茶葉生產、運輸的茶幫大商號同春永、乾利貞、慶盛元、聯茂號、信和仁、恒和元、如意祥、順成和、豐泰祥、恒發祥等并不以為然,他們給農工商總局及云南商務總會的回復說:上面發下的關于印度種茶、制茶之書非常完美,看后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