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六安瓜片
發布時間:2025-04-26 點擊:2
單片順直勻整,葉片背卷平展,不帶芽梗,形似瓜子,干茶色澤翠綠,起霜有潤。湯色清澈,香氣高長,滋味鮮醇回甘,葉底黃綠勻亮。
曼生提梁傳說是清代陳曼生設計的經典造型之一,我只見過周桂珍大師創作的大壺,古樸渾厚,全不似出自女士之手。周大師告我,此造型極為簡練樸拙,成型難度大,尤其是提梁圍出的空白部分,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徐徐的這只小壺,并非把周氏大壺簡單按比例縮小,恰恰是調整了提梁內的留白,表現出大壺所沒有的清雅靈秀,拙中見巧。火功亦好,色如古銅。
徐秀棠大師以紫砂雕塑著稱,其實他早年師從任淦庭,是當世唯一集紫砂雕塑、制壺、書、畫、刻于一體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由于幾重機緣湊合,幸得徐大師在此壺上留下真跡,而且是應我的奢求,內容為宜興鄉賢陳維崧的一闋《唐多令;暮春半塘小泊》,復依詞意作山水于其上,書畫、刻工無不精絕,每讀一過,即有書卷氣撲面而來。
陳詞云:“水榭枕官河,朱欄依粉娥,記早春、欄畔曾過。關著綠紗窗一扇,吹鈿笛,是伊么?無語注橫波,裙花信手搓,悵年光,一往蹉跎。賣了杏花挑了菜,春縱好,已無多。”六安瓜片的極品暮春時節恰好到京,此壺巨口而有提梁,配大葉的瓜片,無論投茶還是出渣,都很相宜。
六安瓜片產于安徽金寨縣、六安市、霍山縣境內齊頭山上——這一帶原歸六安管轄,故名——是我國少有的不含芽頭、茶梗,僅取非細嫩的鮮葉制成的形美質優的佳茗。雖然名列“十大名茶”,但在北京遠不如龍井、碧螺春那樣出名,想找一泡上品殊非易事。我在馬連道茶葉一條街流連三年也只發現清溪茶葉市場齊蝠茶廠一家夠水準。
齊蝠的六安瓜片自高至低,分“貢品”、“珍品”、“特一”、“特二”等名目,我最愛的卻是一泡非賣品——用廠長汪宗華的話講,是“長在石頭縫里的”——條形雖不如“貢品”勻整,卻是湯色碧綠,甘潤爽滑,格外清香,清涼,清甜。
不僅是六安瓜片,安徽有名的烘青綠茶,如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無論是干茶、茶湯,還是余韻中,都蘊含一脈來自山野的清純氣息,誘人非常,又各有千秋,彼此無法替代,且與烏龍、普洱的“山頭氣”迥異。每年仲春,我都會一一尋來,約上二三茶友,與記憶中往年的香氣比對,錙銖必較。倘至春殘,尚未找到滿意的,便覺得辜負春光,忽忽若有所失——春意闌珊,人意也就闌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