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縣2008-2014年大別山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示范工作總結
發布時間:2025-04-11 點擊:9
孝昌縣位于大別山南麓,湖北省西北部,是國家級貧困縣,集革命老區、山區于一體。為了充分發揮我省大別山地區茶葉生產的資源優勢和品質優勢,大力推廣茶樹無性系良種和先進實用新技術,進一步挖掘增產增收潛力,提高茶葉單產、品質和效益,加快農民致富奔小康和茶區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按照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大別山地區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示范方案》(〔2009〕種植(經作)便02號文)的統一部署,我縣積極開展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示范項目活動。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及相關茶葉企業的通力合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實施方案提出的各項工作任務。現將協作示范工作總結如下:
一、主要成績
(一)茶葉生產的面積進一步擴大、產量和經濟效益有較大幅度提高。2008年,我縣的茶葉生產總面積只有6.3萬畝,茶葉總產不到500噸,銷售收入5000萬元左右。實施大別山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示范項目兩年以來,2014年發展到了12.86萬畝,面積較項目實施前增加了6.5萬畝,增幅102.1%,全縣干茶總產量達1406噸,較08年增加824噸,增幅191.7%,年產值4.2億余元。同時,隨著茶葉基地規模的擴大,規模效應得到了充分顯現,這不僅提高了我縣茶葉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而且較好地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較好的維護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其社會效益也十分顯著。
(二)全面推廣良種茶無性繁殖技術。過去我縣的茶葉生產一直是靠外購苗和種子育苗來進行發展的。我們通過協作活動,并在孝感市農業局的幫助下,大力推廣茶苗無性繁殖技術,提高了茶苗品質,加快了發展速度。每年全縣無性繁育鄂茶一號,中茶108等200畝,出圃茶苗3000余萬株,基本上滿足了本縣茶園基地建設的需要。
(三)加強茶園基地建設,努力夯實發展基礎。一是對老茶園進行全面的升級管理,按照“四改”(改種、改土、改樹、改園)的要求,進行更新改造,全縣改造面積達到了20000畝,從而提高了現有茶園的產量和質量。二是對新茶園建設堅持高標準建成園,規模化發展,每年我們新發展茶葉基地5000~10000畝,為我縣茶葉生產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大力發展無公害茶、有機茶生產。我縣由于地處山區,茶園大部份是建在高山區,具有發展無公害茶和有機茶生產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我們就把發展無公害茶和有機茶生產作為發展茶葉生產的主攻方向,全力推進。自開展協作活動以來,我們積極向縣委縣政府爭取專項資金200多萬元,選擇在鳳凰山茶場、大悟山茶場、西山茶場作為試點茶場,從茶園改造、制茶技術和信息上進行扶持。今年這幾個場產量有所增加,質量顯著提高,顯示了強勁的發展后勁。
(五)打造茶葉品牌,增強市場影響力。我縣的茶葉生產盡管歷史很悠久,但一直沒有培育出叫得響的茶葉品牌。近年來我們一直圍繞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市場運作,參加茶葉博覽會,名優茶評比和主流媒體宣傳等方式,進一步整合區域資源,積極打造茶葉知名品牌。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了切實抓好我縣的茶葉生產,加強與周邊縣市的協作,縣農業局專門成立了茶葉生產協調領導小組,組長由農業局局長擔任,分管多種經營生產的副局長任副組長,有關股室的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了三個專門的技術指導組:茶葉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組、茶葉高產栽培技術指導組、茶葉制作技術指導組,形成了一種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有力地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
(二)辦點示范。全縣選擇四個國營或村辦茶場作為茶葉生產的示范點,要求示范點經過三到五年的努力,能夠達到“一三五”的目標,即,畝平產茶不少于100斤,茶葉市斤單價不少于30元,茶園總面積不少于500畝。為了幫助他們實現這一奮斗目標,縣政府給予了“三個一”的支持,即,安排一名能管理、會經營、懂技術的干部住場,幫助他們開展工作;在縣城安排一個門店,為示范場的產品展示和經營提供較好的場所;從退耕還林后續產業項目和桑茶藥板塊項目資金中安排一筆資金,支持示范場的基地建設的設備改造。通過這些政策的支持和引導,我縣的茶葉生產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好勢頭。
(三)大力發展茶葉生產專業合作組織。茶葉是百分之百的商品,茶葉生產能不能發展,取決于生產的茶葉能不能賣出去,并且還要能夠賣個好的價錢。為此,我們積極支持和引導茶葉經紀人組建茶葉生產合作經濟組織,通過他們把市場和茶農緊密地結合起來,目前全縣已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7個,網羅茶場54個,茶農近5000人,通過合作經濟組織銷售的產品占產品總量的70%以上,顯示了合作互助的強大威力。2014年全縣有影響的茶葉專業合作社及茶業規模較大的企業自發組建成立了孝昌縣茶葉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統一了注冊商標“楚天鳳凰山茶”,進一步提高了我縣茶葉的市場競爭能力。
(四)大力培植茶葉龍頭企業。目前我縣的茶葉生產企業雖然數量不少,但規模都不大,機械化程度不高,很多還是“菜園式”、“作坊式”,不利于產業的發展,為此我縣已出臺一些減稅讓利政策,鼓勵規模大的場兼并或收購規模小的場,幫助他們盡快走上產業化經營的道路。
三、存在問題與今后打算
(一)存在問題
近年,我縣茶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著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為:
1、我縣茶葉生產相對比較分散。多數茶園規模較小,難以形成規模優勢,對培植龍頭企業,創建名優品牌有一定的難度;全縣有相當部分茶園品種老化,茶葉品質低劣,迫切需要進行改造,但投入較大,資金難以籌措。
2、資源配置不盡合理,阻礙茶產業的發展。我縣茶葉主管機構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管理職能、技術力量等方面重視程度不夠;在農村土地流轉、茶園基地建設、管理和加工能力、品牌建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措施相對滯后;資源沒有有機整合,不能形成合力,很大定程度上不利于茶產業發展的需求。
3、基地建設和加工標準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基地建設與管理:有些地方在茶園規劃、種植標準、定型修剪等不盡合理,樹勢管理、鮮葉采摘、肥料配搭、病蟲害防治用藥和時期不當等,影響茶樹培育和產量,有重建輕管的現象,嚴重影響建園標準和茶園產量。二是利用中低檔原料的深(再)加工企業不夠,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這些因素不僅影響了企業占領市場,獲得高效益,而且阻礙了茶葉品牌的培育。三是部分茶葉加工廠設備陳舊,技術落后,衛生條件差,使茶葉品質很難保障和提高。四是質量監督檢驗監測體系還不健全,不能有效監督管理,不能全面實現茶葉產品無公害化。
4、勞動力嚴重缺乏,栽培和管理技術不高。由于采工短缺,采茶費用高,一些地方夏秋茶采制茶葉成本高而利潤低,導致少采或不采,鮮葉下樹率太低,影響了茶葉產量,效益因此大大降低。同時由于茶農文化素質不高,存在著茶園管理粗放的惡性循環。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機采和機修在茶園管理中應用還不普及,科技轉化率不高等,造成茶葉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
(二)下步工作打算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
我們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改進我們的工作。
1、合理規劃,加大重點區域茶葉基地建設力度。使茶葉生產向規模化、規范化、機械化、專業化方向發展;開展無性系茶苗繁殖工作,淘汰產量低、品質差、效益不好的的老品種,提高我縣茶葉的品質與產量。
2、繼續大力推廣無公害名優茶生產技術。繼續加大推廣無公害、有機茶生產技術力度。我縣在茶葉無公害化生產上成效明顯,農藥殘留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提高。在茶園管理上,將進一步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綜合防治措施,在防治上按無公害生產要求進行防治,同時搞好水、肥、氣、熱管理,盡量采用平衡施肥技術進行配方施肥,多施有機肥,采取秸稈覆蓋等技術措施,大力推廣“豬-沼-茶-林”循環模式,爭取茶園管理精細化。
3、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進步,有效利用先進生產技術,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一是新建或更新的茶園全部采用無性系良種茶苗,并按照無公害茶葉生產、加工等標準建設高產、優質無公害茶園。二是進一步改造部分低產茶園,提高茶葉產量和質量。三是探索利用茶葉機械化生產技術。達到既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功效,又可緩解勞動力不足,提高茶青下樹率的現狀。四是依靠科技改進加工工藝,引進先進的工藝流程,進一步提高我市茶葉品質,并開展茶葉精深加工,拓寬應用領域,有效增強我市茶葉品牌的市場競爭力。五是加大技術培訓和試驗示范力度,真正起到輻射帶動作用。
4、繼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鼓勵跨行業、跨部門、不同所有制的茶葉企業,通過聯合、兼并、參股等方式進行產業重組和擴張改制,優化資源、設備、人員整合,發展一批企業+基地+農戶+協會的龍頭企業。培養在全國有知名度、生產規模大、產品質量好、經濟效益高的茶葉品牌企業。在投融資、稅收等方面繼續扶持不同層次的茶葉龍頭企業。鼓勵各茶葉企業充分利用自身資源,進行產品升級,選擇性地參加一些國際國內茶事活動,擴大我縣茶葉市場影響力,增加我縣茶葉產品知名度。通過設立直銷店等方式,建立銷售網絡,拓寬銷售渠道。同時建立相應有效的茶農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連接機制,如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做到利益分配平等,維護行業健康發展。
5、加大對茶葉產業化經營的投入。茶葉是我縣特色經濟作物之一。加大力度發展茶業,積極依托財政項目資金和廣納整合民間資金對茶葉良種繁育體系,茶葉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茶葉質量檢驗檢測體系,茶葉市場信息網絡,茶葉技術培訓中心和茶葉產業相關教學、科研、示范推廣的投入。鼓勵各級茶葉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和享受中央省市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優惠政策,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推動我市茶業健康、穩步、有序發展。
6、加強推介宣傳力度,整合和打造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引導企業和茶農增強茶園建設標準化意識、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品牌意識等,通過強化對生產加工、產品質量、管理監測等規范,確保茶葉產品質量與市場信譽,營造良好的品牌建設氛圍。以龍頭企業為依托,整合茶葉品牌數量,并積極參加國家級、省級的各種茶事活動,打造具有我縣獨具風格的茶葉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產品附加值。同時,通過茶文化、茶會展、茶藝館業等的發展,以及參與和組織各種形式的品茶宣傳活動,培育開發具有大別山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拓寬茶葉的銷費渠道,充分開發利用茶葉資源,擴大品牌影響,做大做強名茶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