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泡沫與純昧的宋代“點茶法”
發布時間:2025-04-01 點擊:16
“點茶法”又稱“斗茶”。如果說唐代飲茶方法的主流是“煮茶法”的話,那么宋代的主流飲用方法就是“點茶法”宋代“點茶法”不再將茶末置于茶鰒中煎煮,而是將制備好的茶末直接放在茶盞(飲茶用的茶碗)中用煮好的開水調勻、沖點、擊拂,使茶湯產生泡沫并鑒賞飲用131。這種“點茶法”實際上是從唐代中期以前民間已經存在的“腌茶法”中改進而來的,其特征茶具是煮水注水用的小嘴“瓶”、盛茶納水用的“盞”和擊拂生沫用的茶匙(古稱“茶筅”)。從宋代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等茶書的有關記載中可以看出,宋代“點茶法”的基本程式分為:炙茶、碾茶、羅(篩)茶、候湯(燒水)、熠盞(烘茶盞)、調膏、注水、擊拂、奉茶等9個步驟。點茶法與煮茶法最根本的區別,首先在于前者不加任何芳香佐料,追求純粹的茶味,就連陸羽主張的加鹽習慣也被徹底地拚棄:其次是不再使用鰒來直接煮茶,而是改用銚(一種有嘴有柄的煮水器皿)或小口瓶來燒水,再將沸水注入盛有茶末的盞中調勻擊拂產生沫餑而后飲之;其次是對茶湯泡沫的鑒賞比唐代有了更大的進步,追求茶湯泡沫(湯華或沫餑)潔白,而且越白越好,正所謂的“斗浮斗色傾夷華”。蔡襄在《茶錄》指}}{:“色,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香,茶有真香,…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昧,茶味主于甘滑。”《大觀茶論》則將茶湯的“滋味”放在第一位:“味,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香,茶有真香,非龍麝可以。…色,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可以說。到宋代,我國飲茶方法的主流已經由干百年來的“調飲法”變為了“清飲法”(部分少數民族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