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譜:云南茶山譜系之一螃蟹腳生長在哪里? 云南茶山有哪些?云南知名茶山
發布時間:2025-03-31 點擊:16
云南主要茶山簡介起源于石昆牧老師2001-2004年間多次深入走訪云南茶山的心得,后來石昆牧老師將其編輯整理為“二十茶山簡介”在網絡間流傳甚廣。現在特將經過石老師修正、補遺的最新版本分享與茶友。
本期茶山:南糯班章、賀開景邁、勐海勐宋:
南糯
茶區位置:
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原屬國營勐海茶廠初制所。
簡介:
南糯山位于勐海縣東側,平均海拔1400米。在傣語里面,南糯的含義是“筍醬”。古代南糯山居民以僾伲族為主,族人將吃不完的竹筍制成筍醬,為當時地方首領所喜愛,要求該山寨每年進貢筍醬,后來就把此山稱作南糯山。
僾伲族人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南詔時期,就開始定居南糯山。而在僾伲人定居南糯山之前,已有浦蠻人在此居住。浦蠻人即今天的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他們最早在南糯山開始種植茶葉。目前南糯茶區保留著15000多畝混生的古老茶園,應是1000多年前布朗族所栽種、荒廢遺留的茶園。目前主要的古樹茶產地有半坡老寨、半坡新寨、姑娘寨、丫口寨、石頭新寨、石頭老寨等,其中以半坡老寨產量相對大。南糯山是云南省較早推廣手工制茶的地區,也是目前工藝水平相對較高的茶區。
大葉栽培古樹茶特點:
香揚清甜,口腔澀感、刺激性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顎中段舌尖甜香,甘韻在舌面中段,湯質滑口澀度較高。
賀開
茶區位置:
云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勐混鎮
簡介:
賀開古茶山位于勐海縣東南部,北面為南糯山茶區,東鄰拉達勐水庫,西面俯望勐混壩子,是云南省迄今保存較好,連片面積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海拔1400~1700米之間,土壤以紅壤、黃棕壤為主,少數民族村寨不少,古茶園主要分布在曼邁、曼弄二寨,面積約9000多畝。
古樹茶特點:
條索稍細長,高香甜偏苦,口感靠前、澀度稍高。因生態環境特點,許多賀開古樹有頭重頭悶之感。
班章
班章茶區,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海縣南方約六十公里處,平均海拔約1700米。有新、老班章茶區之分。整個班章茶區栽培型的古茶園數千畝,主要分布在老班章、老曼娥等地。真正老班章村寨內古樹茶年產量只有四噸左右,小樹茶、臺地茶于2003年后大量種植,每年約有三、四十噸產量。
常見老班章茶樹有甜、苦兩種,分屬帕沙種、老曼娥種,故而市場上有老班章甜茶、苦茶之說,實際上老班章還有本地的原始種茶樹,以及近年來種植的云抗種臺地茶。老班章茶質較重,韻較廣而深,氣味特殊,香氣下沉,舌尖與上顎表現不明顯;與老曼娥、吉良等有明顯差距。正常倉儲下,老班章純料于五年左右口感全無,只余茶韻、氣感。若以其作為拼配料使用,則可達畫龍點睛之神效,為拼配優質茶不可或缺。
因老班章過度炒作,農民采摘多以大小樹混采方式,許多所謂老班章純料實際上是大小樹混合口感——口感靠前、澀度偏高。所以市場所謂老班章苦澀度較高,就是因為拼配小樹、臺地茶所導致。
景邁
茶區位置:
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
簡介:
景邁茶區涵蓋瀾滄縣景邁村與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種植歷史的萬畝栽培型古茶園,其為目前云南省所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古茶園。景邁茶區主要的古樹茶茶區包含勐本、大坪掌、幫波、翁基、翁洼、芒景等,其口感各有差異。
據學者考證景邁茶區的歷史淵源,認為這片古茶山早在公元696年即由布朗族的祖先開始種植,后來歷經多年的連片開墾種植,至今已達一萬多畝的規模。
古茶林內茶樹上所寄生的槲寄生屬植物——螃蟹腳,曾被認為只有景邁茶區的古樹茶上才有生長,后來在邦崴、南糯、賀開等地的古樹茶上和小樹茶上均有發現螃蟹腳。
栽培型古樹茶特點:
景邁茶區中小葉茶在芒景一帶較多,顏色偏青綠,條索較短而窄,以輕發酵甜香著稱;其口感較聚,上顎中后段的清甜略帶花香,舌面中段甘韻表現佳,湯質滑、稍薄。
大葉茶以勐本、大坪掌一帶為主,甜香較沉穩,口感較廣、偏口腔后端,湯質較軟,刺激性較中小葉茶為低。
勐海勐宋
茶區位置: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
簡介:
地處勐海縣勐宋鄉境內,東接景洪市,南連格朗和鄉,隔流沙河與南糯山對望,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區之一。古茶園多為拉祜族所種植,古茶園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保塘舊寨應是拉祜人來此最早的定居點。如今保留下來的古茶園還有3000多畝,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舊寨、大曼呂、那卡等寨子。西雙版納海拔最高的產茶區滑竹梁子也在勐宋地區。
勐宋是勐海縣的重點茶產區,不僅古茶園面積廣、產量大,新種茶園也有3萬多畝。20世紀70年代,勐宋鄉已是云南茶科所良種茶葉和新式茶園重點推廣區、示范區。
古樹茶特色:
因勐宋范圍廣、品種多,口感差異較大。那卡地區茶種與其它不同,高香、口感靠前,刺激性較大;保塘寨質較重,苦澀刺激性雖不若那卡重,也較一般古樹茶明顯,香型類似南糯,苦底有布朗山甜茶影子,許多茶廠茶商以此地區茶品拼配冒充布朗山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