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出口的茶類是黑茶——分析“black?tea”與紅茶的關系及推斷
發(fā)布時間:2025-03-29 點擊:16
英語中“black tea”這個詞組為什么叫紅茶,也就是在中國一種叫紅茶的茶在英語中為什么翻譯成“black tea”呢?這一直是困擾著茶葉界和翻譯界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有幾個比較經典的版本來解釋紅茶與“black tea”的關系,但都顯得牽強附會,很難服眾。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就是,在中國有種茶本來就叫黑茶,而且黑茶的歷史悠久,如果沒有黑茶,那些解釋也許能應付過去。但問題是,真正在中國盛行幾百上千年的黑茶沒有成為近現代西方國家的日常飲料,也給黑茶向國際市場宣傳時帶來了尷尬。目前在國內市場上日益走俏的黑茶,向外國人尤其是英文國家的朋友介紹時叫什么茶呢?準確意義的“black tea”已經叫紅茶了,要想英文國家從根深蒂固的傳統名稱上把“black tea”叫成黑茶,可謂難于上青天。這樣便有必要來探討這個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即歷史上為何把“black tea”理解成紅茶或者說紅茶為何在英語里叫“black tea”?世界茶葉貿易史上又是怎么弄出這樣一個紅黑不分的笑料呢?能不能得出一個結論來,歷史上中國最早出口的茶是黑茶呢?
首先,我們從英文名“black tea”來分析。從英文的詞組結構上看,它肯定是一個意譯的名字,前面是黑色的意思,后部分是茶的意思。能推斷,“black tea”是按中文意思直譯過去的,是先有中文名字后有英語詞組,也能間接證明,中國是茶葉原產國,茶葉起源于中國。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肯定,歷史上的翻譯家應該是很嚴謹的,無論是英國的翻譯家還是中國的翻譯家都不可能紅黑不分,更不可能存心把黑茶譯成紅茶。同樣,如果指著“black tea”這個詞組去問一個只懂英語不了解茶的人,那么這個人一定會把“black tea”理解成黑色的茶,或黑色的茶葉,絕不可能認為這個詞組是紅茶。查遍英文詞典,也查不出“black”有半點紅色的意思。最早將茶葉介紹給西方的人或最早將茶葉翻譯成英語的人已無從考究,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時的翻譯家不可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或者說要與中國人作對,硬要將紅茶說成黑茶,應該說西方國家最早接觸的是黑茶,不是紅茶。是不是可以肯定,最早向西方人推介的茶就是黑茶呢?
茶葉分類目前依然是個難得統一的課題,但比較科學的分類辦法是依據制造工藝和品質上的差異以及歷史淵源來劃分,將各種茶葉歸納為六大類,即綠茶、黑茶、紅茶、黃茶、青茶和白茶。茶葉加工方法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是茶葉分類的重要依據。自從神農嘗百草開始,茶葉就與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茶葉貫穿了中國五千文明史。茶葉從藥用到宮庭飲用,再到大眾飲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歷史上茶葉始于遠古盛于唐宋,到唐代才有陸羽的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問世。唐代也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因而茶葉也得到了突破性的發(fā)展,茶葉的加工工藝和煮飲技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形成的了比較完備的加工工藝和茶文化,為各大茶類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茶經》中明確記載,茶葉加工分“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和封之”等工序。唐代出現了團茶和茶餅。但唐代沒有對茶葉進行分類,只出現了以地名加茶字或以地名加茶葉外形特征的茶葉名稱。如“舒州名茶”、“渠江薄片”、“陽團茶”等等。宋代在唐代的基礎上對制茶技藝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改進,改蒸青餅茶為炒青餅茶,改炒青餅茶為炒青散茶,這一改進加速了茶葉生產的發(fā)展,為后來各類茶的發(fā)展摸索了經驗。黑茶就是在宋朝中后期創(chuàng)制出來的一大茶類。
根據目前的所掌握的歷史記載,黑茶葉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明嘉靖三年正式在朝庭公文中出現黑茶這個茶名,《明史?茶法》(公元1524年)記載,御使陳講奏云“商茶低偽,悉征黑茶”,這是最早以公文的形式記錄黑茶的資料。應該說在這個記錄之前很久便有黑茶在民間出現。有關專家推斷,黑茶起源有兩個方面的解釋,一是大約宋末元初時,湖南安化先民最先制造黑茶。在綠茶改制過程中,因南方四五月份正是梅雨季節(jié),經過炒青揉捻后的茶坯有可能無法很快曬干或烘干,只能堆放一段時間后再等待時機干燥。經過一段時期的堆放后,所加工出來的茶就形成了與綠茶不一樣的特殊風味,且其外表黑色油潤,湯色、香氣和口感都有與綠茶所不具備的特點,所以把它叫黑茶。另外一種說法是,明朝初期即14世紀中后期,這是明朝管理茶葉最嚴格的時期,當時安化黑茶產業(yè)已有了比較大的生產規(guī)模,且安化黑茶質佳價廉又不是官茶,官方便把不經朝庭允許到安化販運的茶叫黑茶。因此,黑茶一詞即在明朝初期已在湖南安化出現。據1939年彭先澤專著的《安化黑茶》與《安化黑茶磚》兩書中記載,至上世紀四十年代“黑茶”一詞僅見于安化,其它地方的黑茶如普洱茶、六堡茶、老青茶、藏茶等等只是都屬于黑茶類,但都不直接叫黑茶。
黃沙坪古茶市tianzhif天植坊茶號的仿古建筑劉禮勛/攝
紅茶的出現要晚。紅茶分為功夫紅茶與紅碎茶,歷史上只有功夫紅茶。功夫紅茶主要為三大類,有福建的閩紅(也叫建紅)、安微的祁紅和湖南的湖紅。閩紅即福建生產的紅茶,起源于十六世紀未和十七世紀初,福建先民在茶葉制造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現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后葉色變紅而產生了紅茶。最早的紅茶從福建省崇安縣星村開始小種紅茶生產。清代劉靖《片刻余閑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處有星村鎮(zhèn),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種紅茶出現后,逐漸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這也是中國公認的最早的紅茶。祁紅也叫祁門紅茶,出現更晚。據歷史記載,清朝光緒以前,祁門生產綠茶,品質好,制法似六安綠茶,稱為“安綠”。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黟縣人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在至德縣(今至東縣)堯渡街設立茶莊,仿照“閩紅”制法試制紅茶。湖紅,據史載,清咸豐4年(1854年)首先在湖南安化試制成功,后在新化、桃源、沅陵、溆浦等地相繼生產。從紅茶的起源看,紅茶要比黑茶遲二三百年,因而紅茶對世界的影響肯定要比黑茶遲。
再分析中國歷史上的茶葉出口貿易。茶葉作為一種出口產品具體從何時開始已無法定論,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中國茶作為商業(yè)行為傳播到世界各地始于西漢,最早是從甘肅、新疆經中亞、西亞,聯結地中海各國的“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這種說法缺少文字證據。第二種說法是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經中國西南入藏轉道印度、尼泊爾等西亞和南亞地區(qū)的“茶馬古道”,這種說法也不影響“black tea”與紅茶的關系。第三種說法是約于公元五世紀的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xù)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qū)。公元九世紀時,由日本僧人將中國茶種子帶回日本,逐漸在日本普及為大眾化飲料。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后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后傳至美洲。而這段時期的茶葉貿易就完全有可能與黑茶有關聯。
中國最早大規(guī)模的茶葉貿易也出現在明代。14至17世紀,中國茶葉經陸路在中亞、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區(qū)傳播,通過阿拉伯人將茶傳播到西歐。元朝、明朝時歐洲傳教士開始到中國傳教,他們在為中西方文化交流搭起橋梁時,也將中國茶葉介紹到了歐洲。如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就是突出的例子,《利瑪竇中國札記》對中國茶習俗的記載具體而詳細。利瑪竇是明代最早在中國傳播西方科技文明的西方傳教士,他也許就是最早發(fā)現茶的西方人,他對茶葉在西方的推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朝嘉靖年間,中國茶文化知識開始在歐洲傳播,這在威尼斯作家拉摩曉(1559年)寫就的一本《中國茶摘記》里有詳盡的說明。也就許就是這個時期,中國的茶葉就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因此黑茶一詞就非常有可能是這個時期在西方出現,當時的翻譯家就有可能把黑茶即當時真正意思的“black tea”介紹給了西方人。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黑茶起源于宋末,成形于元末明初,正式定名記錄于明代中期,而中國茶葉的出口正好是這個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里只有綠茶與黑茶,紅茶還只是創(chuàng)制階段,不可能有產品,更不可能批量出口,因此,在當時的條件下,中國出口的茶葉應該就是黑茶。當時的翻譯家也并沒有把黑茶與“black tea”搞混淆,他們最先接觸的就是黑茶,“black tea”也與當時的歷史相當吻合。
然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將“black tea”理解成紅茶的呢?可能是明末清初的戰(zhàn)爭原因。這個時期也是中國改朝換代的過渡期,中國的出口貿易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停滯,加上清朝初期也是閉關鎖國的時期,茶葉出口出現了斷層。到后來17世紀的紅茶創(chuàng)制和18世紀開始出口時,因功夫紅茶的外形和湯色與黑茶區(qū)別不明顯,曾經的經銷商也沒有把黑茶的特征,特別是其口感與香氣較好地傳遞下來,給后來的經銷商造成了感覺上的誤差,誤以為“black tea”就是紅茶,紅茶就是“black tea”。以致后來便把“black tea”與紅茶等同起來,就留下了今天在英文里紅黑不分的尷尬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