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盆箐尋茶記(上)鎮沅普洱茶怎么樣?
發布時間:2025-03-13 點擊:27
早就聽說普洱鎮沅縣的砍盆箐茶有名,但一直未能得見,更談不上入口品嘗,每個愛茶之人對極品級別的茶都有種莫名的向往,筆者也不例外,而這個愿望終于在2016年秋天實現了。
雨水 • 行路難
普洱2016年的雨季,雨水格外多,全境都在不停地下雨,所以今年的秋茶是名副其實的“雨水茶”。此行上砍盆箐古茶山,筆者最擔心的也是雨,很怕雨水擋路,難圓筆者上山的愿望。
筆者此行,還邀約了普洱茶文化學者李琨作為向導和指導,李琨比筆者年長幾歲,所以筆者親切地稱他為“琨哥”。筆者抵達鎮沅縣城恩樂鎮的同時,琨哥則在砍盆箐古茶山所在的鎮沅縣勐大鎮等候,雖然天空還在飄著雨,但琨哥說上山應該無妨。
開車送筆者從恩樂到勐大的司機師傅,早上七點準時出發,因為在修路限行,必須在八點之前通過“五一”才行,一路都在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經過“五一”附近,雨開始變大,路也變得顛簸泥濘,但并未影響前行,不到八點我們已經通過“五一”。繼續往勐大趕路的筆者這才放下懸著的心,這時卻突然聽到一聲聲炸雷響起,緊接著一道閃電在車前方劃過,筆者坐在副駕駛座位上,不由得感覺心驚肉跳,可卻發現旁邊的司機師傅一幅泰然自若的樣子,筆者問他難道不覺得害怕嗎?他只淡淡地說了句:“習慣了。”
“五一”到勐大鎮的路愈發好走些,筆者終于在早上九點多左右與早在那里等候的琨哥會合,而與琨哥一同前來的正是砍盆箐古茶山上一個重要的人物——鎮沅縣勐大鎮文況村村委會書記陳宗良。這一路尋寶,就是他領路。
勐大鎮自古以來就是鎮沅商業發達的地方,舊時稱“勐統”,是各種商品的集散地,茶葉、農產品等都在此交易,勐統河谷可耕地多,且地肥水美,蔬菜尤其香甜可口,種植業十分發達。
尋寶• 在路上
筆者與琨哥改乘陳書記的越野吉普車先到文況村村委會,再換乘馬力十足的三菱越野進砍盆箐,琨哥戲稱我們乘坐的是陳書記特別安排的“砍盆箐專車”。這話其實一點都不夸張,因為上古茶山的路非常不好走,加上下雨路變得更加泥濘,如果不是不熟悉地形的人帶路,幾乎是不可能找到的。這讓筆者更加感覺到砍盆箐的神秘,這段尋寶的經歷注定不尋常。
文況村
文況村下轄15個村民小組,從地理形狀上看是個狹長的村,南北跨度大,走一圈27公里,但因東西跨度不大,因此只能被劃為行政村。
陳書記說,我們此行比較幸運,天氣并不算太差。之前也有媒體上山采訪,因為遇到惡劣天氣,很多地方都沒轉到。即便如此,進砍盆箐的路還是相當艱難。“敢看還要敢坐才行”,琨哥笑著說。
泥濘的山路
琨哥做茶多年,也曾慕名來到砍盆箐尋茶,他記得第一次來的時候,竟然沒找到進砍盆箐的入口,無奈無功而返。第二次找了個向導,終于進到砍盆箐,并見到陳書記。此次他是第三次進砍盆箐,他也想看看砍盆箐古茶山眼下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狀況。
“砍盆箐專車”在文況村的各個村民小組之間穿行,路上不時遇到搭車的村民,陳書記不時向他們噓寒問暖。可以看出,土生土長在文況村的陳宗良對家鄉人民有種特殊的感情。
神秘• 古茶園
聽說筆者是來砍盆箐尋寶的,陳書記自然清楚,整個文況最大的“寶貝”就是在砍盆箐了。我們的“砍盆箐專車”一路顛簸著來到砍盆箐村民小組村部,這里也是砍盆箐茶的加工廠所在地,我們來的前三天,他們才做完秋茶。
“砍盆箐專車”沾染的“幸福的泥點子”
陳書記讓我們歇歇腳,喝口茶再進茶園看古茶樹。陳書記先拿出存了三年的砍盆箐老茶給我們喝,這茶當時的價格是一公斤800元。
筆者一聞,果然是香味撲鼻呢!琨哥從專業的角度給出了這樣的評價:砍盆箐古茶杯底香好、入口潤、后勁強。
但是琨哥也指出,這種用傳統手工制作方法制作出的茶都要放,因為這種茶的勁頭都比較猛烈,放一段時間后其苦澀味就會弱一些,從而產生新的芳香物質。正所謂“不苦不澀不是好茶”,“澀”要會轉化成回甜,這就是好的效果;如果“澀”不化,感覺口腔膩膩的,不感覺到生津和回甜,那就不是好茶。
而且砍盆箐茶作為高山茶,茶湯中毫多,內含物質豐富,特別是氨基酸和蛋白質,難怪筆者喝的這款茶在溫度較低的時候看起來不是那么透亮。
砍盆箐古樹茶曬青散茶
而后我們又品嘗了陳書記最近帶領村民做的秋茶,喝下去果然感覺有些澀,但緊接著就是口生回甘。真是名不虛傳的好茶呀!
筆者感覺到,這就是我們此行尋到的第一件“寶貝”!琨哥接下來的一席話讓筆者對砍盆箐古茶山的興趣再次提起來,非要到古茶園看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