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碗茶|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
發布時間:2025-03-13 點擊:26
蓋碗茶,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包括茶蓋、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稱蓋碗。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
回族的蓋碗亦稱三炮臺。因盛水的蓋碗由托盤、喇叭口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故稱蓋碗或三炮臺。
公元1291年,瞻思丁的兒子納速刺丁從云南調任陜西行省平章政事,把喝蓋碗茶的風俗傳到了陜西,后來隨著戰亂遷徙這一習俗也就傳到了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方。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一書中說:“回人以茶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發當暑之清吟,滌通霄之昏寐。”史料《伊斯蘭青年》中也有“緣回民以牛羊常食,非佐以茶茗不易消化”“穆民不飲酒,以茶代酒更甚”的記載。
古時回族先民多居西北,從事游牧業,以牛羊肉為主食,“乳肉滯隔,用茶通利。”長期以來,回族從選茶、點茶、配茶、沖茶、遞茶、品飲到宴請,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茶文化。?
蓋碗茶盛行于清代京師(北京),大家貴族,宮廷皇室,以及高雅之茶館,皆重蓋碗茶。蓋碗茶宜于保溫,故后來各地都流行。)一些懂茶道的回族老人很會品茶。蓋碗茶,碗上加蓋,既可保溫,蒸發茶葉,加濃茶味,卸下茶蓋,又可散熱,使其溫涼適宜。蓋碗泡出精氣神,茶之品、茶之性、茶之韻,盡在這蓋碗茶之中。
蓋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一般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三香茶(茶葉、冰糖、桂圓),五香茶(冰糖、茶葉、桂圓、葡萄干、杏干),八寶茶(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干、白糖、茶葉)等。
三泡臺則是用上等的菊花、福建桂圓、新疆葡萄干、甘肅臨澤小棗、荔枝干、優質冰糖為佐料配制而成,香而不清則為一般,香而不甜為苦茶,甜而不滑不算上等,只有鮮、爽、滑才為茗中佳品。
回族講究沏茶,認為用雪水、泉水沏茶最佳,將水燒至滾燙給客人沖泡茶碗,喝蓋碗茶要在吃飯前。倒茶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放入茶料,然后沖開水加蓋,雙手捧送,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喝蓋碗茶時,用托盤托起茶碗,用蓋子“刮”幾下,使之濃釅。然后把蓋子蓋得有點傾斜度,用嘴吸著喝。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去吹飄在上面的茶葉,不能接連吞飲。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喝完一盅還想喝時,碗底要留一點水,不能喝干,要留點,這樣主人會給您繼續倒水。如果已經喝夠了,就把茶盅的水全部喝干,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從碗中撈出一顆大紅棗放到嘴時,表示已喝夠了,主人也就再不謙讓倒茶了。
魯迅先生在《喝茶》中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是的,蓋碗之茶,佳茗清醇,香遠溢清,茶池盞畔,幽若山林。品茶,用蓋碗,蓋為天、船為地、碗為人,真可謂是:天地人和,禪茶一味。
茶,是連接各個民族友誼的紐帶。現在,青海人喝蓋碗茶不僅是延續下來的古老習俗,也成為青海一些地方待客的最高禮節,正所謂“客人遠至,蓋碗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