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性方式保護武夷巖茶(大紅袍)
發布時間:2025-03-13 點擊:24
武夷巖茶曬青工藝
一、 關于生產性方式保護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的傳統手工技藝,并在不同時代的不同領域達到了一定的歷史高度。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傳統手工技藝被替代而逐漸流失,以至于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不再具有相應的競爭力。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是對技藝體系和核心技藝的保護,維護其完整和純粹,以減少現代工業技術的滲透。而手工技藝的生命力依附于實際的操作,是不能脫離現實生活的,一旦脫離,就淪為呆板的表演和干枯的標本,毫無意義。
之所以提出“生產性方式保護”,是因為它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以保護、扶持和改善,將其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經濟資源,修復自身傳承的內在活力。
二、 武夷巖茶及其傳統工藝技能和習俗
武夷山自古產茶,山中所產之茶被稱為“巖茶”。由于武夷山地處亞熱帶丘陵區,溝壑縱橫,云霧繚繞,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使所產之茶具有特殊的滋味醇厚、香高悠遠的“巖韻”。古人曾用活、甘、清、香四字來形容巖韻:“活”指鮮爽潤滑,“甘”指舌本回甘,“清”指滋味醇厚無苦澀,“香”指香幽而清無異味。
在漫長的茶葉生產史中,武夷山茶人不斷創新。約在明末清初,創造了類似烏龍茶的制作方法。他們采用了獨特的做青工藝,邊萎凋邊發酵,使鮮葉部分發生變質,葉緣變紅后,斷以高溫殺青,阻止紅變,形成“三紅七綠”的獨特風格。既有綠茶的鮮爽,又有紅茶的濃醇,湯色金黃、香氣馥郁、滋味釅濃,飲后齒頰留香,具有香高、味醇、綠葉紅鑲邊的品質特征。這就是介于全發酵茶與不發酵茶之間的烏龍茶,現在意義上的武夷巖茶也正濫觴于此。其工藝揚紅綠茶之長,避紅綠茶之短。
武夷巖茶制作工序繁冗,工藝細致,主要工序為采青—萎凋—做青—炒青與揉捻—烘焙—揀剔等。
采摘:時間要恰到好處,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開采。采摘嫩度對巖茶質量影響頗大。過嫩,不但無法滿足焙制技術的要求,成茶香氣偏低,味較苦澀;相反,太老則味淡香粗,成茶正品率低。采摘優質品種、名叢如肉桂等有特殊要求:雨天不采,露水不采,烈日不采。一天中最佳采摘時間在9時—14時之間。采摘后的運送中要保持新鮮度,特別是要保持原有鮮葉的完整性,盡量避免折斷、破傷、散葉、變熱等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