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安溪鐵觀音高峰論壇”在安溪縣召開
發布時間:2025-03-08 點擊:10
近日,由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安溪縣茶管委會主辦的“互聯網+安溪鐵觀音高峰論壇”在安溪縣召開。近200名茶商、茶企負責人、茶葉品牌商匯聚一堂,共議“互聯網+”時代下鐵觀音品質安全及流通模式的創新與突破,為安溪縣茶產業未來發展提出新思路。
瀏覽大圖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安溪縣委、縣政府緊抓國家、省市關于現代智慧農業、農業“互聯網+”等政策利好機遇,強化重大項目的支撐帶動作用,鼓勵、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智慧農業、信息化農業,用工業化思維“武裝”農業,智慧茶業在安溪多點開花、蓬勃發展。
茶葉生產工程全程監控
經過幾年摸索,安溪縣茶農用的每一種肥料和農藥都有“碼”可掃,全程可追溯,讓消費者完全放心。
不少茶企的生產加工實現了全程監控。國心茶業公司建設的“國心綠谷”有機茶生態基地,于2015年植入并運行安溪首個智能物聯網茶園環境監測系統。該系統通過在茶園安裝各類傳感器,實時監測監控茶園上空的大氣壓力,風速風向,溫度濕度,光照輻射總量,以及茶樹生長情況。其中,每單位面積茶園植入的設備含四通道太陽能無線采集器、土壤溫度及水分傳感器、太陽光照強度傳感器、土壤ph值傳感器、土壤ec濃度傳感器、葉綠素長勢監測傳感器、太陽能工業現場拍照系統(配太陽能)、五要素自動氣象站系統(配太陽能)(包括:風速、風向傳感器、空氣溫度、濕度傳感器、雨量傳感器)、50瓦太陽能供電系統。通過這些設備,針對茶樹成長過程中影響茶葉質量的關鍵因素,應用seabo智能精準農業信息系統,實時監測茶樹成長過程中的土壤狀態、茶葉生長環節的空氣質量及空氣溫濕度、茶樹生長期的光照強度等影響茶葉質量的重要元素,給專業茶葉種植人員提供詳細的監測參數,幫助他們及時控制各項元素,培育優質茶葉,進一步提高茶葉的質量。
100多家茶企 產品可追溯
近日,在安溪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記者隨手拿起桌上一小盒茶葉,用手機掃描一下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可清晰地看到商品編號、形狀、生長季節、上架時間等內容。不僅如此,每一泡茶都有一個條碼,通過條碼查詢,全天候茶園管理項目涵蓋茶樹栽培過程中病蟲害防治、施肥、修剪、除草、種植、耕作等的日期及用藥量;鮮葉采摘和流向記錄,包括鮮葉采摘日期、采摘方式、數量、初加工廠名稱及最終抽檢的農殘檢測報告等一應俱全。
“這樣的農事記錄,我們堅持好幾年了。”安溪鐵觀音制茶工藝大師、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金龍說,消費者只需憑產品包裝上的追溯碼,通過網絡和終端查詢,從茶園到茶杯,每一泡茶的“前世今生”,便一覽無遺。
記者了解到,舉源茶葉并非安溪唯一一家建立二維碼溯源查詢系統的企業。這幾年,安溪縣政府支持68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省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福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信息平臺管理,推動100多家茶企建立二維碼溯源查詢系統,351家茶企應用商品條形碼,在茶園內安裝360度實時監控系統。消費者只要用手機掃描公司茶葉包裝盒上的二維碼,即可安裝軟件,實時觀看公司對茶園的日常管理。
創新互聯網銷售模式
智慧茶業的基礎是生產加工,關鍵卻在于贏得市場。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副會長陳依炳認為,福建茶業發展到亟待轉型升級階段,在“互聯網+”時代,安溪茶企、茶商、茶農要在思維和發展策略上全方位更新,借力互聯網在資源整合、產品營銷、品牌推廣等各方面優勢,解決茶業現存發展難題,力促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更具時代性的“互聯網+安溪鐵觀音”戰略格局。
順為資本合伙人李銳說,“互聯網+茶”將作為互聯網農業重要投資方向,利用互聯網優勢對傳統茶行業進行改革,打破茶行業壁壘進入新流通格局,在助力傳統產業新升級上實現互利共贏。八馬茶業董事長助理、中國電商中心學院特邀講師萬暉榕認為,全新互聯網思維和運營模式,給茶人提供更好品牌體驗;而作為茶企,只有將重心放在滿足消費者需求上,并做到極致,才能給產品和企業賦予更多附加值。
“變革傳統,是移動互聯網下一個爆發點。面對新市場環境和消費趨勢,茶行業正在加速往渠道整合和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向推進。”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茶產業”正在升級,重構茶業格局勢在必行,通過互聯網整合生產、銷售、流通各個層級,形成一個有機的茶葉銷售網絡,助力茶葉品牌化升級發展,推動茶葉往產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