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葉種有哪些代表?
發布時間:2025-03-07 點擊:11
“江南千條水,云貴萬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貴勝江南。”我不知道明代劉伯溫是怎么預言云貴勝江南的,也不知道現在實現了沒有,不過有一點可以確認,以大葉種聞名的云南茶,也有品質優異的小葉種和中小葉種代表,比如搶救復活的云南高香型綠茶“十里香”,據檢測內含物比西湖龍井還好。
在介紹云南綠茶之前,先簡單說下什么是大葉種、中小葉種和小葉種。大葉種葉子角質層厚度約為2μm~4μm,通常只有一層柵欄細胞,其柵欄組織:海面組織約等于1:2。這種葉子葉綠素含量稍低,類脂物質較低,多酚類物質含量較高,適宜制紅茶,達到紅茶的濃、強、鮮標準。中小葉角質層厚度4μm~8μm,通常有2-3層柵欄細胞,其柵欄組織:海面組織約等于1:1。因而,中小葉種色素含量較高,類脂含量也較高,多酚類物質含量較低,適宜制作綠茶。當然,云南也有用大葉種制作成的綠茶,比如云南騰沖有名的“清涼山磨鍋茶”。
“高山云霧出名茶。”云南的茶以北緯25度線劃分兩種,以南為大葉茶,如勐庫大葉茶、鳳慶大葉茶、綠春瑪玉茶、云龍山大葉茶等等;以北多為中小葉種,如昆明十里香和宜良寶洪茶。
十里香
茶中珍品“十里香”,原產于昆明東郊金馬山麓十里鋪,早在唐代就有栽培,至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被作為貢茶專供皇家享用,又名“十里貢茶”。據《昆明縣志》記載:“僅距城十里之十里鋪及其附近的大麻苴與城西碧雞關附近等地所產,名為十里貢茶。”
昆明還專門開設過十里香茶館,專賣十里香茶,用吳井水泡飲,因而有“吃水要吃吳井水,喝茶要喝十里香”、“一杯十里香,滿屋都飄香”的說法。19世紀80年代左右,在十里鋪周圍還存有200多畝十里香茶園,由農業部門派技術人員代為管護,交由當地農戶采摘買賣。
但是,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張,十里香茶園逐漸變成了高速公路和工廠,十里香茶幾乎絕跡。上世紀50年代,云南農業大學教授張芳賜在植物學家蔡希陶的指導下,花了50年時間,堅持保護、選育、雜交等研究方法,硬是把“昆明十里香茶”這一珍稀名茶及其悠久文化搶救并保護下來。
經過反復研究論證,78歲高齡的張芳賜教授最終證明石林縣特有的砂質土壤比較適宜栽培“十里香茶”。經張芳賜教授精心選優、培育的昆明十里香茶,香氣更加高銳、獨特,茶湯更加鮮爽、甘甜。
昆明石林十里香茶業有限公司是生產“十里香”的唯一企業,于2008年在石林縣石林鎮投資建設昆明十里香茶種植推廣示范園。目前,公司已在石林鎮山頭上村建立了300畝的“十里香”貢茶繁育生產示范基地,已有80畝可以采摘。“十里香”已經過國家工商總局注冊商標并通過國家qs食品安全生產許可,在2011年世界綠茶評比大會上榮獲最高金獎。
龍井之于杭州,猶如十里香之余昆明,雖然十里香的名氣不如龍井,但是“復活”過來的十里香屢屢摘得綠茶評比金獎,逐漸得到更多茶友的喜愛。奇特的是,一般綠茶只能泡兩三泡,而十里香可以泡八到十泡,是本人見過的最耐泡的綠茶。而且,每一泡的口感都不盡相同。
今年得了一罐十里香,得閑就與茶友分享。杯中茶芽舒展:飛、飄、旋、弋,茶香裊裊:蜜、花、露、葉,口中茶湯如液態綢緞,絲絲縷縷都在味蕾綻放剛剛過去的春天。
寶洪茶
“云南龍井”寶洪茶,因其產于宜良縣寶洪寺而得名,唐朝期間由福建開山和尚引進福建小葉種茶種植而成。和十里香一樣,也屬高香型茶樹品種,香氣高銳持久,鮮葉采下一、二小時即散發出花香。民間贊譽寶洪茶:“屋內炒茶院外香,院內炒茶過路香,一人泡茶滿屋香。”據1948年《新纂云南通志》載:“滇茶除普洱茶外,有寶洪茶,產宜良……為該地之特品”。
寶洪寺所在的寶洪山,海拔高約1000多米,云霧重,日照短,漫射光多,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6。3℃,土壤肥沃,土層深厚,腐殖質和礦物質含量豐富。茶樹多分布在寶洪寺四周的山上,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茶樹的生長和芽葉有效成份的形成和積累,為形成香味特異的寶洪茶奠定了物質基礎。
寶洪茶采摘精細,開采早、采期短、采得嫩。每年春分后清明前開始采摘,清明時采摘結束。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采回的鮮葉薄攤在竹簸箕內,攤放3~5小時,使其散發部分水分,去除青草氣,便于炒制。
我有幸在翠湖一茶樓的露臺目睹寶洪茶的炒制過程并嘗鮮,條索扁平深綠,酷似龍井,湯色黃綠相間,滋味嫩爽清鮮,很有龍井神韻。
過去,寶洪茶基本上是傳統種植方式,導致產量不高,品質參差不齊。2010年,云南馬幫貢茶有限公司“接手”寶洪茶場,開始了重振寶洪茶之路,先后對茶園進行精細化管理、培育良種基地、改良茶園等一系列工作。寶洪茶現種植面積300多畝,“提純復壯”后的寶洪茶,將重新成為云南綠茶的一張名片。
翠華茶
翠華茶是產于云南省大關縣翠屏山麓翠華寺,翠華寺產茶已有500多年歷史,初期稱為“金耳環”。1960年代,改制成全炒型扁形茶,稱之“龍井茶”。1980年又改名為翠華茶。翠華茶以“色綠、香高、味甘、形美”的特點贏得了榮譽,1980年以來連續三年被評為云南省名茶。
茶園地處海拔1100米的山峰上,樹木蔥郁,氣候溫和濕潤,年均氣溫15℃左右,年降雨量1018毫米,具有山高谷深云如海,巖峭坡陡日照短的生態環境,適合茶樹喜溫耐陰的生理要求。
清雍正年間,僧尼就在翠華寺周圍種植茶樹80余株,清明節前后采摘一芽二、三鮮葉,經殺青、三炒三揉和晾曬,精制加工后茶葉彎曲呈環狀,略呈金黃色條紋,其色如翡翠,其味醇香甜郁。大關翠華茶曾作為貢品,又稱“翠華貢茶”,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二等商標榮譽。
《中國茶經》載:“大關翠華茶是云南歷史名茶,形扁平、光滑、勻整、色澤黃綠,香氣馥郁,滋味甘醇可口,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綠成朵”。傳統的翠華茶加工工藝則是要殺青,搓揉,烘烤幾個程序。這種茶葉加工后要求呈“條、彎、亮”的外觀,即體型須是長細條狀而彎如蛾眉,顏色略黑而帶光澤,其湯頭綠中帶黃,取名為“眉茶”。
1999年,大關縣茶葉公司改為承包經營后,規模發展到年產上百噸,產品注冊為“黃連河”牌貢茶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