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風俗成于中唐
發布時間:2025-03-06 點擊:13
飲茶風俗成于中唐
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俠,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窮曰競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后,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彌漫朝野,"窮日競夜","遂成風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陸羽《茶經·云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楊華認為茶始興于玄宗朝,肅宗,代宗時漸多,德宗以后盛行。陸羽《茶經》初稿約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
《茶經》、《封氏聞見記》、《膳夫經手錄》關于飲茶發展和普及的關帶內基本一致。開元以前,飲茶不多,開元以后,特別是建中(公元780)以后,舉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無不飲茶。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甚至出現了茶水鋪,"自鄒、齊、泡、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買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舊唐書·李玉傳》:"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于人所資,遠近同俗,既怯竭乏,難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鹽一樣不可缺少,對于田間農家,尤其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