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茶史的眼光
發布時間:2025-03-03 點擊:16
今天開這樣一個座談會,使我感覺到湄潭具有兩個眼光:一個是文化的眼光,一個是歷史的眼光。別人沒有的,湄潭保護下來了,這就叫做文化的眼光。說實在的,這句話談起很容易。很多同志經常和我交換意見:在當前來講,社會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但不容否認,物欲橫流是當今社會弊病之一。物欲橫流就是缺乏文化的眼光,只看到物質,只看到金錢,而湄潭站得更高,看文化。當然,我們不否定物質,但沒有文化的物質算什么?雖然,這個文化的眼光說起容易,就這么簡單,但很多東西正在逐漸毀掉,對我們的文物,對我們的文化,我們這些老同志有一種緊迫感。湄潭做得很好,就是因為這個文化的眼光,保留得那么多,那么好,那么完整,那么系統,確實少見。什么是歷史的眼光呢?歷史的眼光在剛才同志們的發言里,湄潭的介紹,《茶經》怎么講?你們不僅是看到了歷史,而且看到了過去的歷史是怎樣在啟發我們的現在,在照耀我們的未來,這就是歷史的眼光。
在紀念中央實驗茶場建立72周年之際,提出了要建一個茶文化生態博物館的想法,前面很多專家談得很好,條件是充分具備了。湄潭的歷史積淀是豐厚的,歷史遺址的保護是完好的。在湄潭,既有可移動的,也有不可移動的,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既有科技生產留下來的,也有文化遺存下來的,還有民間習俗等等,非常豐厚。有了這個豐厚的積淀,我認為在湄潭建設茶文化生態博物館是毫無問題的。
歷史選擇了湄潭,是湄潭的幸運。抗日戰爭期間,國家危難之際,中央實驗茶場辦在這里,要生產茶葉,它不是一般商品,而是緊缺商品,還可以說是政治商品,當年要用它去換外匯,換飛機大炮,來拯救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看了這些歷史材料和已經發現的遺產,感覺非常好,在茶史的問題上,大家沒有分歧意見了。中央實驗茶場那一段,就好比長征當中的遵義會議,是整個歷程當中最閃光、最景耀的一點,是序言,但抓住序言,還可以往前和往后推。往前推湄潭的同志們已經做了很好的工作,他們做了幾個月的調查,還發現了幾處明代的茶園。既然在民國年間茶葉就作為緊缺商品,這肯定是有傳統的。中央實驗茶場是序言,往前推最早可推到唐代陸羽的《茶經》中提及的夷州,湄潭就是當時的夷州地帶。到了明代,西南四大茶倉(成都、重慶、保寧、揚州)之一--播州茶倉建在遵義,湄潭茶葉就是在那兒供國家調配的。明代末期,當時來了一批朝廷大臣,有范鑛、錢邦芑、程源等等,按我們現在的說法,從官位來講都是當時的省部級干部,就學問來講,相當于東閣大學士、學府委員這一級。這些人在湄潭,他們除了講學外,除了發展教育文化,也和茶葉有關,《琴洲記》中講他們在琴州“掃葉烹茗”。湄潭在茶文化方面的歷史是豐厚的,抗戰這一段是輝煌的,現代就不消說了,當代發展也很快,湄潭要建生態博物館沒有問題。而且歷史底蘊很豐厚,怎樣建?剛才,專家們說了很好的意見。盡管多次來湄潭,但今天感到非常震撼,我震撼在哪點?就是湄潭同志的文化的眼光,就是湄潭同志的歷史的眼光。
總結一句話:湄潭的歷史是豐厚的,而現代是光輝的--走在全國前頭,當代湄潭的茶、湄潭的茶文化底蘊很好。有了歷史,有了現代,有了當代,這樣豐富的歷史,未來非他莫屬。感謝湄潭的同志們已經做了很好的工作,希望以后的工作能夠做得更好,下一步需要做什么的地方,我作為一個遵義人,應當盡到自己的責任。
(曾祥銑,遵義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市政協原副主席,此稿系根據作者在紀念中央實驗茶場落戶貴州湄潭72周年暨茶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座談會上發言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