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評普洱茶:警惕普洱茶消費的“審美疲勞”
發布時間:2025-03-01 點擊:20
“普洱一喝深似海,從此勒緊褲腰帶”,這句戲言,道出普洱茶消費的幾分現實和無奈。普洱茶有生熟、分山頭、論年份,讓入門者眼花繚亂不明就里,讓老茶客“為伊消得人憔悴”。若喜歡喝茶,雖損金不少,倒也樂在其中。但喜歡里也有煩惱,就是普洱茶“水深且渾”,不明不白地交出很多“學費”。于是,買普洱茶去找熟人、可靠的人成為許多初學者的共識,就像看病上學托人一樣,令人啼笑皆非。長此以往,消費者還有耐心嗎?
不像許多茶品質是“金字塔式”的,普洱茶呈現出群峰聳峙難分高下的多元審美特征。豐富性是普洱茶的特點,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個性化、多樣化的口味需求。大葉種“味最釅”,符合目前國人飲食結構上“刮油去脂”的健康需求,讓普洱茶風靡一時。但這些特征和優勢,是建立在相對透明規范的市場環境基礎上的。若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用料摻雜年份造假,忽悠之風盛行,消費者會無所適從,長期難免產生“審美疲勞”,接下來可能用腳投票了,畢竟普洱茶是可替代的。
這種“疲勞”突出表現在,雖然普洱茶的知名度越來越大,但美譽度確實叫人不敢恭維。普洱茶發軔于邊地,在我國整個茶葉版圖中話語權本來就弱,這些年狂飆猛進,又給一些人以“暴發戶”的印象。去年的“方舟子事件”,云南業內竟沒有權威回應,暴漏出行業軟肋,也給普洱茶敲響了警鐘。當今茶產業正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向“琴棋書畫詩酒茶”轉型,越來越看重品牌形象和文化內涵,聲譽不佳會拖累長遠發展。
細數下來,普洱茶可能引發消費者“審美疲勞”的原因有幾條。一是新概念層出不窮,市場上“城頭變換大王旗”,可能讓部分喜愛傳統的人覺得“老跟不上形勢”,這是次要的。二是茶葉市場口味求新求變的規律,讓各茶類各領風騷若干年,普洱茶也很難一直在風頭上。三是消費亂象叢生,造假和價格不透明,讓初入茶門者敬而遠之,連老茶客也恐怕日久生厭。這第三種情形是最該避免,也是可以改善的,有賴全行業標準化程度的提高。不過茶業小散亂舉國皆然,尤其是普洱茶的頑疾,難度可想而知。
縱觀普洱茶行業,有利于標準化和美譽度提升的因素也在成長。一是工業化程度在提高,一大批正規的普洱茶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正在成為行業的主流;二是“行業聯盟”、地理標識認證等協同打造品牌的探索在推進,這方面普洱景邁山是表率;三是茶教育、茶文化、茶創意等行業興起,大益茶道院、弘益大學堂等融合發展的業態井噴,補上了普洱茶“重有形輕無形”的短板,在形象塑造和創意指導上有益于全行業。
總體來說,普洱茶的行業軟肋是在市場環節,公共品牌塑造上協同度差。市場環節有待“壯士斷腕”的整治力度,才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和巨大的“染缸效應”。品牌塑造上,需要全省策劃統籌的大手筆,而非陷入一片爭風拍賣的內耗和銅臭味里。當年策劃馬幫進京,雖然也有異議,但總歸是有分量的大手筆。如今十多年過去了,行業營銷水平卻不斷下降。普洱茶賣好先得吆喝好,在政策發展規劃上需要注入更多文化和品牌元素。
去年,云南省提出了“千億云茶”的宏偉藍圖。一杯小小的普洱茶,既寄托了產業雄心,又關乎邊疆民族地區的產業扶貧乃至鄉村振興。“千億云茶”要靠無數杯飄香的好茶實現,靠的是消費者認可滿意。警惕普洱茶消費“審美疲勞”,并非多慮,而亟需行業關注破解。一言以蔽之:普洱茶有口碑才有未來。(